昨天和今天听了两堂初一年级语文课,也同一些老师交流了一些想法。我发现,老师不同,但上课理念相同,都是单篇学习;篇目不同,但上课流程大致是一样的,均为先处理字词,在再概括文意,接下来分析人物形象。(是不是所有不同体裁的篇目都可以这样去干呢?)在要求整体性大单元教学背景下,这样授课是有待改进的。 单篇教学,往往是把这篇文章讲得面面俱到,但是挂万漏一,就是忽略了整体性,学生学了后会觉得每篇都相似,依旧不得要领。大单元教学则不然,,说得通俗点,就是要让学生看到共同点,也要看到差异性,合起来才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下面就以初一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为例,做一点解剖初探。 这是一个相当于传记学习的单元安排。为什么说是“相当于”呢?是因为有些篇目还是不能算做传记的,但为什么又把它们选了进来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下面就展开说说。 先看具体篇目都有哪些:第一篇是杨振宁的《邓稼先》,第二篇是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三篇是萧红的《鲁迅先生二三事》(记不太清楚,大约是吧),第四篇是《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为叙述方便,下面均取标题第一字来代替。 我们现在就要思考,这些篇目安排再同一个单元,我们能从中提出哪些共性,把各篇目串联起来,让学生知道学了这个单元后,我终于知道传记是怎么回事了。 所谓传记,那是树碑立传、青史留名的,不是等闲人可及的。这些人物,必是功勋卓著的佼佼者,学这个单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人生的成功模型和范式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驱动他(她)(包括社会、家庭背景、个人品质和追求)做出了这样的成就?我们学生有没有可能也成为这样的人?这就是这个单元的共性任务,每个篇目都是指向了这一点的。 我们老师教学这些课文时都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我们可以来试试看,是不是可以改变。 《邓》文作者是谁?那是大名鼎鼎蜚声世界的科学泰斗,在学术上是很自豪骄傲的人,他能轻易动笔给他人写传记?想必传主也必是非凡之人,定有让作者内心震动佩服不已的东西在。(很遗憾,有位老师都提到了邓稼先足浴1986年,1999年国家还给他追授功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具体该怎样切入,自行脑补。) 《孙》文,可以这样导入:标题是孙权劝学,涉及到三个人物,究竟哪个是主要人物?诱发学生去讨论思考。建议把结论落到吕蒙上面来。学生肯定会不解,教师可再次激趣:知道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的武圣关云长不?知道是谁让他败走麦城不?你想知道他这是怎样炼成的不?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作者,杨振宁是邓稼先的同学,臧克家是闻一多的学生,萧红是鲁迅的学生,,由此我们知道传主与作者关系往往是密切的,是很了解的才行,而且往往是相形益彰的。 以上所述,均为相同的一面,四篇文章均可打通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一致性中去获得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以后,学生就不会把小说去当传记读了,传记这个他(她)就算是有概念性的认知了。多篇找相同点肯定比一篇一篇去讲,更接近游戏性质,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更好的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获得的印象也更完整和深刻;当然,作为教师,也会更轻松和高效。 下面则着重从差异性方面来获取更个性化的解读。 《邓》文是比较标准的一篇传记,《闻》文是一篇评传,《鲁》文是比较另类的传记,《孙》文也是另类传记,且为片段。这就相当于是,教材既提供了主菜,也摆上了小吃,是“正”与“变”的关系,让学生知道传记本来该怎么写,还要让学生知道传记原来还可以这么写,不至于把学生教“方”了。 操作层面看,《邓》文和《闻》文可以中规中矩的上,而《闻》文要注意“事”和“评”之间的对应,特别注意“评”的深刻和独到,这是重点,“事”为人人可见,“评”则百花齐放,不高人一筹,是很难出彩的。所以说,评传要把重点放到“评”的认识、思考、品评上来,获取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发散思考、批判思考的价值。 那为什么要把《鲁》文选进来呢?那肯定也是有它的独到价值的:鲁迅给人的一般印象,总是集中于工作战斗中的横眉冷对和金刚怒目,因而令人生畏难以接近;这篇文章则写出了生活中的鲁迅内心的温暖和柔软,写出了可感可亲的独特另一面。而一般的传记容易写得不那么生动,但是因为萧红同鲁迅一家长期的近距离相处,以女性特有的直觉和敏感,能掌握到大量的不为外人所知的生活细节,就显得画面真切自然,并且成功的“生活化”了鲁迅。把握这实际上是给我们提供了传记正体之外的的创新写法。教学重点就要转到学习如何抓取、表达有价值的细节,学习如何挖掘细节不“细”的呈现效果。作为单元教学而言,它的作用在于让我们知道,伟大人物也有平凡可亲的另一面,伟大与平凡是一体两面,利于学生全面辩证看待人事和社会。 作为单元的收尾篇目,《孙》文的安排是饶有深意的。前面两篇文章都专注于呈现了传主的不平凡,那么这篇可能就是要回答学生的疑问“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炼成他们”,那就是不断的通过“学”来提升、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通过设计让学生给文章换个现代标题的方式(如“吕蒙成长记”、“吕蒙变形记”)来予以强化。 最后,再想强调一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课堂活力一定要有具体手段和办法,比如《孙》文,我们可以设计吴下阿蒙(被人瞧不起)——高人指点,勤学精进——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得到鲁肃认可,朋友交际圈升级)这一人生成长经历,衍生出人的成长要素:高人指点,认识不足,勤学上进。 而且,作为给治国理政提供借鉴的《资治通鉴》,记录这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就是在清晰的传达一个观点:想要成为国家栋梁,非读书无以成!这就用这篇来收束本单元的目的和意义。 求同存异,是处理这个单元的一个办法,但一定不是最好的办法,所谓聊现一技,以期抛砖引玉,来者举一反三罢了。 2023.2.22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9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