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永登老城故事–北街新城弯子的龙岗小学

童僖 王守仁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永登县龙岗小学

永登老县城内除了九街十八巷之外,尚有新城弯子、粮食市、东西库沱、康家园、大马坊、小操场、小校场等地名。

一、新城弯子

永登县城始建于元代忽必烈至元年间,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瓮之以砖。原县城北城墙在今草场街。洪武十一年(1378)宋国公冯胜展筑北城郭,将北城门东移,北街在草场街北段拐弯,人们从此将拐弯的地方叫“新城弯子”。展筑后的永登城高16米左右,底基约宽14米,城墙顶部约宽12米,城为矩形,“本城一座,周围砖包八里二十六步三尺,高连女墙三丈八尺,地阔三丈五尺,收顶二丈八尺。”(据明万历四十四年成书的《庄浪汇集》载),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四大城门上有城楼,均为歇山顶建筑。南城楼和东城楼上分别悬“金城屏障”、“俯仰山河”匾额,西城楼上悬“钢纪四卫”、“保障西陲”二匾。内塑玄武大帝,上悬“北极统尊”匾额。城墙四周砖砌垛口,四城角建有弧形炮台,东城中段建弧形炮台和称为天边月牙墩的空心土墩。人登其上,城外山景水色,尽收眼底。南城中段建有飞檐昴角魁星阁,内塑魁星提斗神像。

四大正门外均连以瓮城,东西瓮城,门向南开,南北瓮城门向西开,瓮城门较正门稍小。西稍城通正城上,衔接南稍门。北稍门早已坍塌,遗迹可见。南稍门上建有城楼。

二、龙岗小学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一)、位置及名称演变

永登县龙岗小学位于永登县城关镇民主街北段拐弯的地方(人们都称此地为新城弯子)。龙岗小学的前身是“肇兴书院”,最早在东街“葛衣祠”位置(今城关小学西半院)。“肇兴书院”是早期的义学,“乾隆初年,全县义学有七处,其中县城内有二处,一在二贤祠内,一在新寺内。”(据《永登县教育志》载)。初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为一所官办书院。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碾伯(青海省乐都县,旧时属甘肃)举人吴栻(1740-1803)任山长(乾隆四十二年举人,曾任镇番民勤)。道光八年(1828年)改称“寿山书院”。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永登县龙岗小学

咸丰八年(1858年),由葛衣祠迁至县城北街“新城弯”,改名为“龙岗书院”。据考,系因县城东有青龙山,南有黄龙岗(即满城北关西的四角墩处),各取一字,而得名。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书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木质结构二层楼,共10间,过街对面有雨廊3间。书院门3间,正门内曾悬有“龙岗书院”白底兰字隶书匾额一块。门内两旁各有耳房一处。书院一进两院,前院正中有讲堂一座(三间),悬有清代两江总督牛鑑(或“鉴”,武威人)所书“讲堂”匾额一块。东西书房各三间,后院建有坐北向南二层木楼。

清朝光绪年间,龙岗小学堂建成图书室,是永登县第一个图书室。

书院设山长一人,以讲学课士为职责。时任山长为大同高岑人薛逢时(乾隆四十二年贡生)。

知名山长有薛逢时、吴栻、史麟书等。书院学子平日执经问难,练习文艺,注重八股帖括,以为科举之准备。书院生员崔建章等考取了贡生,张震等考中秀才。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县陈源煜将龙岗书院改办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有教师3人,学生54人。

民国四年(1915年)更名为“平番县国民高级学校”。

民国十年(1921年)更名为“平番县高级小学”,当时全县有三所高级小学(龙岗、红城、连城)。

民国十一年(1922年)更名为“龙岗小学”,校长陈烜,教师6人,在校学生100余人。

民国二十年,龙岗小学改称永登县立第一小学。

民国二十八年,国民党军马步芳部骑五军军长马步青在县城东街文昌宫和武庙旧址建成私立青云高级小学(城关小学前身)。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龙岗高级小学改称“龙岗中心国民学校”,同年,建立永登西关回民学校,同年,县城高贻式(字钰如)创办私立贻式初小(今幼儿园前身)。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为“永登县枝阳镇中心小学”,是年11月26日,学校教师与永登县初级中学师生举行罢课罢教活动,反对县长赵文清贪污行为。此行为形成了永登学潮,学校校长张国良受到牵连被县政府解除了职务。民国三十六年,县教育局设立了女子学校(今城关小学西侧)。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永登龙岗小学

(二)、建国后的发展

1949年9月3日永登解放后,学校仍沿用“永登县枝阳镇中心小学”名称,张国良复任校长。

1953年改名为“永登县城关一校”。1957年拆除旧楼十间,翻修教室9间、办公室2间。1958年更名为“永登县城关北街小学”。

1958年,由于受政治运动和“大跃进”冲击,学生也停课参加“大炼钢铁”、“深翻土地”和“小秋收”等各种突击性、苦战性劳动,先后去县城东边的狡狐子沟挖沟、平整土地、造梯田等劳动。1963年,武威籍教师何华任负责人,学校教师已有十余人,他们是刘延章、刘玉成、张华琴、刘元章、方生荣、刘青花、华光有、袁玉玲、石玲等。学校设立1-6年级六个班,有学生200余人。开设语文、算术、自然课,五、六年级增加地理、历史等课。

1964年,小学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回升,尤其是连年推广省模范教师李景兰和永登县教师方兴章先进教学经验后,教师深钻教材,探索教法,提高了教学水平。

1965年,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对小学课程调整的指示,在学校开设了周会、语文、算数(含珠算)、历史、地理、自然、农业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等12门课程。(三)、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小学教育也遭受挫折。小学生写“大字报”批斗老师,停止少年先锋队活动,成立“红小兵”组织。教导主任何华(时无校长)受到错误批斗。课程设置也被打乱,甚至“停课闹革命”。1968年开始复课,贫下中农宣传队(简称“贫宣队”)进驻学校。此时,以北街社员高迎虎、李天德等先后做为贫宣队代表进入学校,管理学校。同时,受政策影响,许多老师被令返回原籍。1969年,全县小学一律实行五年一贯制,压缩课程教学时数。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永登龙岗小学

1970年,学校改名为“城关公社第一小学”(简称一小),并从该年起实施春季招生,收6岁半以上儿童入学,开设毛泽东思想、语文、算术、文体、科学常识等五门课程。

1971年,强调普及小学教育,提倡办村学。

1972年,根据省、市规定,强调“双基”教学(后被当作“资本主义教育思想回潮”受批判),从基础补课。一、二、三年级开设语文、算术、军事体育、革命文艺四科,四、五年级增设政治、科学常识。

1973年将军事体育、革命文艺改为体育、音乐、图画,语文、数学教学总时数有所增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小学教育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1978年改为秋季招生,学制仍为五年。学校根据上级要求,开设了政治、数学、语文、自然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采用了全国统编教材,教学秩序进入正常阶段。是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四)、改革开放时期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健康发展。

1981-82学年度,学校恢复六年制,六年级语文、数学采用省、市共编的暂用教材,同时根据《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育计划》,学校增设了思想品德课和劳动课。

1978年至1983年,县教育局开始要求各小学以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改进课堂教学。这次改革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是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倡“三主”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场教学领域的改革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1980年12月,学校被城关镇定为“城关镇中心小学”。

1983年,永登县委、县政府授予“三优一学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至1990年,全县小学教育重点巩固普及教育成果,教学领域注重抓改革、抓管理、上质量,县上确定了“扎扎实实抓教学,严格规范抓管理,理直气壮抓质量”的要求,学校率先进行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实验,实施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提高小学生能力水平革新计划”(简称JIP计划)。1987年被评为“兰州市校外教育先进集体”。

1989年被评为“兰州市文明单位标兵”。

1990年县上推广永登县古山乡教育“三苦”教学法(即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校开创了积极实践与推广。

1990年被评为“兰州市校外教育先进集体”、“永登县学雷锋先进集体”。

1991年,甘肃省少工委授予“红领巾之家”称号。

1993年7月动工修建北面三层单面教学楼,由临夏州建筑安装公司第十工程队修建,面积1300平方米。在此项工程中,该工程队负责人贾效科捐款人民币五万元,并被城关镇聘为“龙岗小学名誉校长”。1994年6月修建竣工并投入使用。是年11月顺利建成“兰州市三级二类标准化学校”。

1995年获县教育局“教学质量优胜奖”。

1996年获兰州市少工委“优秀雏鹰大队”称号是年,获永登县委、县政府“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先进单位”奖牌。

1998年3月在校园东侧建成三层单面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建成了电脑室,开设了计算机课程。2000年,学校“两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顺利通过验收。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永登县龙岗小学

1998、1999、2000年,学校三年连续获得“兰州市教学质量优胜奖”,城关镇“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奖”。

2002年,学校教师、市人大代表李雪莲在市人代会上反映了学校班额大、教室不足的问题,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拨款修建了校园西面一幢教学楼。此时学校占地面积4561平方米,建筑面积3175平方米,有教学班18个,学生1100多人,教师50人,图书室藏书2万余册。2008、2010两次获得兰州市“教育质量优秀奖”。2008、2009、2012年三次被评为兰州市“校外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5月被市妇联、市教育局评为“兰州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至此,历经200多年的文化积淀,学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五)、进入新时代时期2012年12月被市教育局、市文明办等单位评为兰州市“读国学、知礼仪、常感恩”主题教育示范学校。

2012年12月,学校制定完善了《龙岗小学安全整治工作制度》。

2014年8月,制定了《标准化学校品质提升三年发展规划》。2014年10月,学校创建心理咨询室,聘永登县疾控中心二级心理咨询师赵瑾和永登八中杨瑞芳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

2014年11月标准化学校建设再次验收,在这次验收中首次把“情智教育”作为办学核心理念,倡导“务实创新,求真致美”的学校精神。“爱心融于一点一滴,责任化于一言一行”的服务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为办学宗旨,以“嘉言懿行,成人成己”为校训,体现新时代新思想。2014年11月,马淑玉参加了成都举办的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俞新兰、张凯江分别获得兰州市教学比赛二、三等奖。是月,编写出《龙岗小学学生手册》《安全与生活》《文明与礼仪》《感恩与孝德》《我爱古诗文》《陶艺》等5本校本教材,并融入校本课程。12月,构建“自主探究,少教多学”特色课堂,渗透情智教育理念,发展学生学习能力。随着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近三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学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6人。基本构建了一支学习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2014年12月,构建“自主探究、少教多学”特色课堂,渗透情智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月,学校制定了“一年成熟、二年骨干、三年标杆”的培养计划,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2015年3月,学校开展了“校内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研训一体”活动。是月,学校先后开展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示范课”、“青年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教学模式研讨课”、“教学大奖赛”等课,打造高效课堂。是月,实施“磨课”行动,同公开课、参赛课、研讨课,都要先在小组内不同班级磨课,反复修改打磨,直到大家认可,才能在全校展示。2015年5月,学校推动和制定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结对帮扶”,集体备课、课题小组团队发展等策略,让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助推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是月,学校贯彻和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要求,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6月,学校制定了创新教学教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以“情智教育”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以“书香校园”沉淀学校儒雅气质,以“校本课程”让课堂内外异彩纷呈,“主题教育”让校园流淌文明的芳华。是月,学校“品牌特色学校建设”初步完成。2015年9月,“阳光体育示范校”建设成功。2016年12月,金城名校长“郎梅英工作室”成立。2017年,兰州市教育局来校进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品质提升验收。龙岗小学自1980年以来称“城关镇中心小学。”肇兴书院”–“寿山书院”–“龙岗书院”–“县立高等小学堂”–“平番县国民高级学校”–“平番县高级小学”–“龙岗小学”–“永登县立第一小学”–“永登县枝阳镇中心小学”–“永登县城关一校”–“永登县城关北街小学”–“城关公社第一小学”(简称一完小,1970年)–“城关镇中心小学”(1980年)–“永登县龙岗小学”(2021年迁址滨河大道)。

历经沧桑250余年,永登龙岗小学为永登乃至国家培育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

1949年以后,学校历任校长或负责人有张国良、方生荣、把志珍、范良乾、张华琴、武仲麟、郭长德、牛继皋、王义章、魏晓英。

现任校长郎梅英

2021年5月,龙岗小学迁址于滨河大道北端(1706号)六中南侧新校址。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龙岗小学于2021年迁址滨河大道1706号

原址由永登县第二幼儿园接管并建设新园区。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新城弯子的龙岗小学旧址由新幼儿园开工建设中

附:龙岗小学的前身葛衣祠与明朝流寓葛衣翁

葛衣翁,不知何许人,衣葛衣,乞食金城,极塞苦寒,衣其故葛。后客河西,佣于鲁家。渐得值,买羊裘,必覆其故葛。作苦自吟,或夜哭。永乐时,宋将军出兵庄浪,有留都官从识佣,欲与语,佣避匿南山。旬日,闻其去,乃出。及疾,谢主人曰:“我死,有西北风大起,火我,骨灰扬之。”及卒,主人如其言。盖建文遗臣也。康熙四十四年,监收厅金人望为之建祠,暨御史包公合祠,名曰:“二贤祠”。(摘自《五凉全志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五卷忠集《平番县志》《人物志?流寓?葛衣翁》第522页)流寓就是流落他乡居住的人。葛衣翁,不知他是什么人,身穿葛衣,在金城(今兰州)乞食,极其苦寒,葛衣自然是很单薄的衣裳,不能遮寒。后来,他一路乞讨,流落到河西庄浪(今永登),在连城鲁土司衙门当佣人。在鲁家,日子慢慢好一点了,买了羊皮袄。葛衣几乎穿成破索索了,还不肯丢弃。羊皮袄虽然暖和,但不如葛衣有感情,不能丢,不忍丢。人们常常听见他在夜里喃喃自语,或吟诗,或哭嚎,非常凄惨。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葛衣翁是也。又说,你从哪里来?他低头沉默不语。后来,明朝的永乐年间,朝中宋将军出兵河西庄浪,路过庄浪的鲁家,和葛衣翁不期而遇。宋将军居然认识葛衣翁,想和他说话,但葛衣翁却不说,躲避到了南山去了。别人问京朝来人,这个葛衣翁,到底是谁呀?都有什么来头啊?来人也不回答。过了几日,等京朝来人走了,葛衣翁才从南山回来。后来,就病了,他答谢主人的收留之后,就说:“我死,有西北大风起,火我,骨灰扬之,勿埋我骨。”

他真的死了,鲁家就依着他的遗言照办了。人们猜想这个葛衣翁大概是建文帝的遗臣。康熙四十四年,河西监收厅庄浪司马金人望在平番县城的东街肇兴书院内为他修建了祠堂,和原监察御史包公(包节,字蒙泉)合祀,名曰:“二贤祠”。

现在的永登县城关镇东街的城关小学,解放前叫青云小学,清朝是肇兴书院,园内建有葛衣先生祠,葛衣先生祠是明朝建文帝时期的编修之一——赵天泰的祠,庄浪监屯厅金人望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永登县城东街肇兴书院内左侧修建了葛衣先生祠。

史料记载,明朝人曹参芳辑次的《逊国正气纪八卷·赵天泰、郑洽》:“翰林院编修赵天泰,陕之三原人,建文初,以明经受是职。壬午,京师破。帝出亡,天泰与焉,时葛衣,因自号葛衣翁,又自号天肖子。”自称“葛衣翁”,隐去了真实姓名,又称“天肖子”,意思是天的不肖子,或天子(皇帝)的不肖子,不贤、无能为皇帝做事。赵天泰跟随建文帝出亡(逊国),许多资料都有记载,据《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逊国》一节中内容辑录,建文帝四年(1402年)壬午(6月,也有说7月)乙丑(13日),建文帝知道金川门失守,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说,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着说,以前高帝升天时,留下遗箧,有大难,应当打开看一下,箧放在奉先殿左面。大臣们都说,快点抬出来。很快一个红箧抬到眼前,四周用铁皮包裹,两把锁子用铁水灌注,撬开一看,有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二名应能,三名应贤(分别兆应为建文帝,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还有袈裟、帽鞋、剃刀具备,白金十锭。箧内纸上红字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傍晚会于神乐观。”程济为三人祝发,各自换衣披牒。争相随行者五六十人,建文帝说:人多不便出走,尔等各宜自便。建文帝只选了二十二名随从,从鬼门出者有九人,第三位就是赵天泰,自号葛衣翁,之后与建文帝失散。《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程济(等)》中记载:“河西佣,不知何许人也。建文四年冬,披葛衣行乞金城(今兰州)市中。已,至河西为佣于壮浪(今永登)鲁氏(鲁土司),取直买羊裘,而以故葛衣覆其上,破缕缕不肯弃,力作倦,辄自吟哦,或夜闻其泣声。久之,有京官至,识佣,欲与语,走南山避之,或问京朝官,佣何人,官亦不答。在庄浪数年,病且死,呼主人属曰:‘我死勿殓。西北风起,火我,勿埋我骨。’鲁家从其言。”说明河西佣,葛衣翁(葛衣先生),赵天泰是一个人,确定无疑。

为了彰显葛衣先生矢志不渝的忠君爱国精神,庄浪监屯厅司马金人望在永登县城肇兴书院内修建了葛衣先生祠,平番肇兴书院讲席吴栻撰写了《葛衣先生祠记》。翰林院编修汪份撰写了《合祀葛衣先生暨御史包公祀堂记》。清·吴镇《题葛衣先生祠》诗云:

江南杜宇影飘瞥,

万里滇蜀啼不绝。

群鸟相从羽毛折,

夜夜三更口流血。

葛衣老子尔何人,

十年饱啖松山雪。

问之不答姓与名,

仰天长啸中如结。

乞食来往金城市,

补锅锯筒手皴裂。

相逢河西鲁朱家,

杵臼订交讵亲切。

堂上击筑堂下吟,

矐目佣人泣幽咽。

遗骨不归中原土,

西北风至烟灰灭。

允吾古祠荐松肪,

铁面梗裔陪俎列。

吊客莫叹葛衣单,

海枯石烂臣心热。

庄浪司马金人望《题葛衣先生祠壁》诗:

东郡先生善著词,

两言心事许相知。

山左阁学汪公灏,校士五凉,过庄浪,题葛衣先生祀:“但知心上留天日,不愿人间识姓名。”地连绝塞秋风里,人对空山暮雨时。四海无家独踟蹰,重泉何处可栖迟?料逢故主吞声拜,尚挂当年葛一丝。

金人望还在葛衣先生祠墙壁上亲手书写了《葛衣先生传》。

曹雪芹的好朋友、清朝诗人爱新觉罗·敦诚(1734——1791),字敬亭,号松堂,在他的《四松堂集》中一首《衣葛翁》诗:“行乞金城哭未休,河西还是葛衣游;莫愁缕缕不堪著,六月君王尚敝裘。”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逊国》中有踪迹记载,《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程济(等)》中有传略记载,《逊国正气纪八卷·赵天泰、郑洽》中亦有记载,地方志《五凉全志校注》第五卷忠集《平番县志》中也有记载,当地官员为其修建祠堂、写诗讴歌,可见葛衣翁的确不是一个等闲之辈。

从历史记载和查阅有关资料,梳理葛衣翁的故事梗概为: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即位。藩王们手握兵权,势力强大,建文帝决定削藩。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发生,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大兵团团围困皇城南京,导致建文帝失利,建文帝和近臣商议后选了二十二人准备出城逃亡,在宫里放了一把大火,但建文帝却带着最贴身的近臣九人,是杨应征、叶希贤、程济、冯榷、郭节、宋和、赵天泰、朱景先、王之臣从鬼门仓皇出逃。翰林院编修赵天泰是陕西三原县人,他就是九位近臣其中的第三人,他自号葛衣翁,后来和建文帝失散了。

赵天泰,身穿葛衣,出现在金城(今兰州)的街道小巷乞讨吃食,那样子看来是相当的艰苦贫寒,葛衣自然是很单薄的衣裳,虽不能遮寒,但他走到哪里都不肯丢弃葛衣。

后来,他一路乞讨,流落到河西庄浪(今永登),在庄浪西部的连城鲁土司衙门里当了佣人。

在鲁家,日子慢慢好一点了,买了羊皮袄。葛衣几乎穿成破索索了,还不肯丢弃。羊皮袄虽然暖和,但不如葛衣有感情,不能丢,不忍丢。

鲁家的人常常听见他在夜里喃喃自语,有时吟诗或偷偷的哭嚎,非常凄惨。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葛衣翁是也。又说,你从哪里来?他低头沉默不语。

后来,明朝的永乐年间,朝中宋将军出兵河西庄浪,路过庄浪的鲁家,和葛衣翁不期而遇。宋将军居然认识葛衣翁,想和他说话,但葛衣翁却不说,躲避到了南山去了。别人问京朝来人,这个葛衣翁,到底是谁呀?都有什么来头啊?来人也不回答。过了几日,等京朝来人走了,葛衣翁才从南山回来。后来,就病了,他答谢主人的收留之后,就说:“我死,有西北大风起,火我,骨灰扬之,勿埋我骨。”他真的死了,鲁家就依着他的遗言照办了。大概是建文帝的遗臣。

康熙四十四年,河西监收厅庄浪司马金人望在平番县城东街肇兴书院内左侧为他修建了三间祠堂,又于其后亦建宇三楹以御史包公(节)陪祀,名曰:“二贤祠”。平番县肇兴书院讲席吴栻撰写了《葛衣先生祠记》。翰林院编修汪份撰写了《合祀葛衣先生暨御史包公祀堂记》。吴镇和庄浪司马金人望在祠堂内壁上题写了《题葛衣先生祠壁》诗。金人望还在葛衣先生祠墙壁上亲手书写了《葛衣先生传》。一个流落他乡居住的田野居士,以“流寓”身份被记入明朝史记和平番县地方志,足见其有个性和令人敬慕,在敬慕的同时不免产生一些好奇和疑问,特别是葛衣翁能在诸多史记和地方志记叙其事迹,他的独到之处,就在于:首先,文人的与众不同,历史上西北尤其平番县历来是土葬,没有火葬。葛衣翁却“火我,勿埋我骨。”要求火葬,大家都觉得葛衣翁这个人有点奇怪,不同一般。其次,书生的气节不改,葛衣翁交代了后事,答谢了鲁家,从容死了,连尸骨也不留。建文帝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了。不出卖,不背叛,气节不改,这是一个文人的浩然正气,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曹雪芹的好朋友、清朝诗人爱新觉罗·敦诚(1734——1791),字敬亭,号松堂,在他的《四松堂集》中一首《衣葛翁》诗:“行乞金城哭未休,河西还是葛衣游;莫愁缕缕不堪著,六月君王尚敝裘。”敦诚的这首诗将一个书生的气节和哀愁跃然纸上。第三,属臣的真情,也许葛衣翁知道建文帝的下落。因而他在平番鲁土司衙门做佣人,夜深人静时或吟诗或偷偷哀嚎,是一种君主不能相见的感怀和悲伤。敦诚为其《衣葛翁》诗注解:“6月建文至史彬家,相持而哭,帝衣履敝甚,因留二日制布衣去”,有了羊裘,但始终不肯舍弃葛衣,此葛衣翁葛衣乃建文帝留于赵天泰的布衣,有纪念意义而令葛衣翁一直将葛衣奉为宝物,不肯丢弃。葛衣后来成了破索索了也不丢弃,是因为它是君主的见证物,包含着属臣对君主的真情在里面。第四,后人的尊称,平番肇兴书院讲席吴栻撰写了《葛衣先生祠记》,吴镇《题葛衣先生祠》诗,庄浪司马金人望在祠堂内壁上写诗《题葛衣先生祠壁》。金人望又亲手书写了葛衣先生传。将葛衣翁尊称为“先生”。一个流落他乡行乞街头的乞丐,在鲁家做佣人的下人,后人为其写传、作诗、建祀、立碑尊称为“葛衣先生”,不写赵先生,不称赵翰林,不说某将军,而用“葛衣先生”将一个文人的品德之贤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留在了平番,留给了后人。

一声先生,多少敬慕。

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龙岗中心小学在龙岗排名多少?

永登庄浪河大渡槽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46097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7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