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总结
由于前段时间工作实在是太忙(每天都干到晚上11点之后),故周总结也很久没有写,同时2022年总结也没有写。由于2022年出入金次数太多,故收益计算不准确,但是去年下半年冒着恐慌推荐的几只股票收益应该都还不错。包括分众、招行、海康、洋河、物业服务股。除了洋河稍微弱点外,其它几只股票收益至少都是20个以上。唯一有遗憾的是,分众到了4.2的买点本想按照纪律加到上限,无奈当时市场太恐慌(主要是周边好几个同学都开始准备跑路)没有加仓。再次复盘,能够穿越牛熊的只有自己不断完善的操作体系。
2023年实盘统计
经过几个朋友的推荐,自选股APP能够很好的记录收益,故尝试下新的实盘方式。
本周收益率如下:(统一从2023.1.1开始计算)


海康威视
在上周大好行情下,只有海康威视还在跌,有人解读为江西胡同学事件。投资是抓大放小,这点事情是不用关注。海康仓位上限是10%,如果继续跌,我会加满。
地产&物业服务
目前的局面就是国家不停的让大家买房,但是居民还是很淡定(不过从链家的二手房成交量来看,已经开始启动了)。从人口长期视角来看,有的人说是地产行业最后一棒,现在不能去接盘。但是看美国霍顿/日本大和房产,大的房地商还是活的很滋润。而且2023年经济要复苏,只能靠房地产拉动,房地产一拉动,整个经济就活了。毕竟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占GDP 30+%。只要房地产开发商活过来,那么民营物业股的估值就会向央国企靠拢,必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本周央国企物业股连续大涨,中海/保利/华润分别上涨27.68%,24.65%,11.23%。正常,情况下:服务行业央国企能做的过民企?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央国企和民企估值乃天壤之别。继续持有手中极度低估的民营物业股。这个逻辑想通后,就不会被剧烈震荡的港股市场抛下车。

有钱遇到持仓股在合理区间怎么办?
最近央行大放水,各个银行都在到处放贷,而且利息很低,加上中国经济2023年大概率要起飞,自己的持仓股刚刚超过买点,就让自己心痒了起来。这就引申出一个话题—有钱遇到持仓股都在合理区间怎么办?
其一:凡事先考虑好最坏的一面,假如明年股市继续向下呢?或者投的股票大跌呢?目前银行的借款是一年必须归本。那到时还要找钱周转,比较折腾。
反之,如果持仓股到了买点之内,那折腾的价值还比较大。
其二:保持每年稳定的持续盈利,耐心等待指数的跨越式发展,这才是正道。银行的一点借贷,对整个投资的收益影响不大。只要方向正确,到达时间只是早一点或者晚一点而已。
所以总结下来就是借贷的资金除非持仓股极度低估;多余的闲钱买盈利很高的持仓股(因为盈利很多,小仓位买入后股价的波形不会那么在意)
坐地铁的间歇,再次翻了下《格局》这本书,看到李嘉图定律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简单举个例子,同样面积大小市中心和郊区的房子租金也就差一倍,但是房价却差2~3倍。造成房价差距的原因是因为决定房价高低的不是租售比,而是地段的差距造成的(稀缺性),这就是李嘉图斯图定律发挥作用的地方。以此类推,李嘉图定律在就业方面发挥的更加明显。也理解了前公司级别越高薪酬差距越大的原因。
回顾去年招聘员工的场景,当时公司极其缺人,我受其他公司的影响,对人员要求没那么严格,但是dv VP却严格要求人的素质水平。当时他给我的回复是:招些三流人士,你没那么多精力带。本质就是一堆三流人才聚在一起,有时带来的麻烦比能解决的问题还多。还有一点,如果一个团队都是优秀的,长期下去你自己的水平也会不断提升。反之虽然一时舒服,但其实是温水煮青蛙。
李嘉图定律给我的行动指南就是:买房要买核心地段,因为升值快。工作上要努力超出平均水平一个degree,会带来更多的薪酬溢价。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