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纸质书,店里客流少的时候,就喜欢拿出来看上两眼。
旁边的邻居小哥哥,妥妥的一枚小鲜肉。他每次从我这里经过,总是看到我在那里看书,就好奇,过来问我看的什么书,我当时看的是冯唐的那本《不二》,因为是香港出版的,所以是繁体。
小哥哥说,大姐,你还看繁体的呢,我说没办法,这本书只有香港出版的繁体版,我表示刚开始看的有些吃力,看了几天才习惯了。

(被称作小黄书的不二)
从那以后,他空闲的时候总是过来和我聊两句。
有一天,他和我说,大姐啊,我觉得你在这里看书,挺好的,有空就看上两眼,不耽误做生意,还有了看书时间。从明天开始我也把书拿这里来看。
哦?没想到他也喜欢看纸质书。通过这段时间聊天,我知道他喜欢健身、骑行,曾经骑着自行车去过xi zang,还打算骑着摩托车去旅行,还要去徒步青海湖一圈。
没想到这么能折腾的一个人,还能安静地坐下来读书,还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再就是现在年轻人都在看电子书,纸质书一般都是七零后、八零后的人还在念念不忘,一个九零后,也是难得。

一本值得特别推荐的书,看完你会感谢我的
他问我你看的书是买的还是借的,我说买的啊!
他表示我out了,去图书馆借就行了,还用买了?书非借不能读,借的书因为有时间期限,才会有紧迫感,想着快去读完。
再说了,办个借书证去图书馆借书也不用花钱,还节省银子。我看的书都是去借的,太方便了。
听他这么一说,我眼睛都亮了,自从图书馆从市区搬到开发区后,因为太远我一次也没去过,不行,我也得去办个借书证,那么多书任凭自己选的感觉多好啊!
于是,在某个休息日,小哥哥带着我去了图书馆,他轻车熟路的领着我,办了借书证。一次可以借四本,太好了,可以整套的拿回去看。
选书的时候,他带着我把整个图书馆参观了一遍,分门别类的都在哪一排书架,他如数家珍。
我问他,你经常来吗,这么熟悉。
他满脸笑意,说他的每个休息日,几乎都会来这里看书,会一直看到人家闭馆下班,然后带着借走的书离开。

(小哥哥在选书)
从那以后,我跟着他往返于图书馆借书还书。
有时我没时间去还,他会帮我还上,我和他说借什么书,他再帮我借回来。
而且,在休息日的时候,我也开始和他一起去图书馆里看书了。
有时候馆里人太多,都没坐的地方了,我们索性就坐在地上看,看到有人离开,能占到座位时的那种攀升感,就像从毛坯房一下住进了精品房一样。
当时的我,充分体会到了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快乐!

占不到座位,坐在地上看书
有段时间我看的基本都是冯唐的书,因此总和他说一些冯唐的点滴趣事,他表示不感兴趣,因为他从来没看过冯唐的书。
谁知过了几个月后,他突然和我说,大姐啊,我今天看了一篇冯唐的文章,就有点喜欢他了,没想到他涉猎那么广泛,我有了探索他所有作品的愿望。
这孩子,终于被我同化了。于是我把买的冯唐的书都借给他去看了。
我看的书很杂,有时看到喜欢的,比如那本《岛》,就想推荐给他,他和我说,他看书是有计划的,他得先把日本作家的都看完了,再换别的。现在他正在看东野圭吾的呢!

占到了靠窗的座位,一抬头就能看到春天的花
他给我推荐余华的《第七天》,东野圭吾的《悖13论》,迫不及待的催我快看,好和他讨论剧情,我警告他不准剧透,等我看完再讨论。
有一天,小哥哥来我店里,面带豪情地和我说,他把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都看完了,现在打算看太宰治的那本《人间失格》。
我开玩笑说,还是不看他吧,我怕你看完抑郁了,他说就我这么开朗一个人,不可能。
哪知他看了几天后,跑来沮丧的和我说,我再也不看太宰治了,看的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哈哈,是你入戏太深,代入感太强了吧,我调侃他。

上班间隙在看书
逐渐的,因为书,我和小哥哥居然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起探讨书中的人生,讨论看完某本书的收获或是无获,细数书中的那些唏嘘和无奈,这样的场景,成了我们的常态。
相差二十岁的年龄,居然交流无障碍,没有代沟。
娜塔莉.戈徳堡说,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热爱这个世界。
我想说,我们阅读也是因为我们热爱这个世界。
因书结缘,因阅读结缘,收获一枚小鲜肉伴读,这让我想起鲍勃.迪伦的那句经典歌词:
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一次可以借四本书,时间期限是两个月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