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髪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和氏璧玉。不料这件事让秦昭王知道了,秦昭王便企图依仗秦国的实力强大,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写信给赵王,假意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为难的是当前找不到能去秦国交涉此事的人。
正在这时,有一位大臣向赵王推荐了一位叫蔺相如的人,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蔺相如,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的要求。蔺相如说:“秦国强,我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赵王问:“秦王得到了璧,不给城池怎么办?”相如说:“他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给璧,理亏在我方;如果给了璧,他不肯交城,理亏就在他方。不知大王有合适的出使的人没有?如果没有,臣愿意前往。他把城给我们,我就把璧留下;他不给城,我就把璧完完整整丝毫无缺地带回。”
蔺相如前往秦国见了秦王,把璧也交给了秦王。但秦王拿到璧以后,只有高兴而无意谈给城的事。这时蔺相如向前对秦王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给了相如,相如马上退立几步,把身子靠在了庭柱上,他的头发因愤怒而竖起,竟然把帽子冲掉,说:“大王您想要璧,派人给我们赵王写信去。我们赵王和群臣商议,群臣都说‘秦王依仗他的国力强大而是用空话来索取和氏璧。所以决定不给您送璧来。’
我则认为:平民百姓相交还不欺骗对方,何况秦国这样的大国呢?况且因为这样一块璧玉触伤了秦国这样的大国的感情不应该。于是我们赵王,斋戒了五日,让臣我亲送国书给您,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如今我来到秦国,接见我却在一般的台观亭榭,礼节特别傲慢轻忽,还把和氏璧拿给你的妾妃看,根本没有拿璧交换15城的意思。这样我才决定把璧要回来。
如果大王抢璧,我就让我的头和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说着就斜着眼看柱子,像是要往柱子上撞的样子。秦王恐怕把璧撞碎,赶紧请相如不要这样做。于是让管图册的官员拿15城的地图来,然后把15城给赵国。相如怕秦王还是有诈,就说:“如今大王应该斋戒5日,然后举行最隆重的九宾之礼。我在九宾之礼上把璧交给您。”
秦王想了想,还是不能强夺,就答应了。同时让相如住在广成宾馆中。相如回到宾馆就赶紧让跟随自己来的人,穿上百姓的衣服怀揣和氏璧,经由小路逃走,护送和氏璧回了赵国。秦王斋戒5日到期,真设了九宾之礼。相如来到,实话实说。不过表示:秦王如真把15城先给赵国,赵国一定把璧给秦国。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秦亦不以城予(给)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为了相如能为赵国保护住了和氏璧,太史公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传》的最后说了这样几句话:“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人既然知道自己已然到了必死的境地,反而会鼓起勇气来的。不是安心受死是难事,而是如何处理这一死确真是难事。当其时,蔺相如拿着璧斜着眼看柱子,以及斥退秦王的左右,在那种形势下不过是被杀头罢了。但是一般人往往胆怯而不敢发作,而相如却把自己的气概申张给敌人看,且使敌人畏服)。”
太史公的这段话给勇敢的人与怯懦的人作了对比,鼓励怯懦的人必要时也能“一奋其气,威信敌国”。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