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秀祥
娘虽已去世多年,但娘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娘的坎坷经历,勤劳、节俭、慈悲的品行,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不顾才疏学浅,以我拙笔写一写娘的一些故事。娘虽然是一个不善张扬、生活低调的人,但作为儿子,讲一讲娘的故事,也是对娘地哀思和追忆。
娘的一生很坎坷
娘自幼失去了父母。父母去世时,她都不记得,后来听大人说姥姥去世时娘趴在遗体上说,娘你睡着了吗?怎么还不醒来?然而,姥姥真的再没有醒来。娘自幼是跟着自己的哥哥嫂子长大的。娘说,那时候舅舅家很穷,生活条件很差,吃不饱穿不暖,经常挨饿受冻,她很小就开始上山拾柴割草,下地干活。到了16岁那年,娘就出嫁了,与同是孤儿、邻村的我父亲结了婚,那年父亲15岁。可婚后不久,因抗日战争部队急需兵员,父亲就响应国家号召当兵去了,这样娘就孤苦伶仃一人在家生活。父亲的叔伯婶看着娘怪可怜,就说,你一个人怪孤单的,以后就跟着我和你叔一块生活吧,这样娘算有了依靠。在婶家娘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吃饭都是让着婶子和叔先吃。在跟随叔和婶子生活的那几年里,由于叔叔家庭境况也不好,特别到了春天,青黄不接,吃了上顿无下顿,娘便约上另一个叔伯叔家的堂妹、堂弟出去讨饭,以接济生活。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邻村有日本鬼子的一个据点,战事比较多。娘说那个时候无论白天黑夜,只要听到村东岭有枪声,就赶紧收拾东西,跟着叔和婶去村西山上避难。娘回忆,好多次,只要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娘就跟着老人们向西山上逃,她们在前面跑,日本鬼子在后面追,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她们全然不顾,拼命奔跑,跑到西山后避进堰屋子里面(借堰边早已挖好的地窖),日本鬼子以为她们跑远了,山上也不好搜查,才幸免于难。娘还回忆,有一次,日本鬼子进村了,她和叔、婶还有本家的几位老人来不及逃出村,她们就躲进了叔家的炕洞里。后来日本鬼子进屋了,叽里哇啦的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她们在里面吓得浑身发抖。到了中午时,听到日本鬼子刷锅的声音,那是要做饭了,她们更害怕了。因为为了取暖烧火炕,炉灶和炕洞连着,如果烧火做饭,那肯定是要呛死的。结果老天有眼,日本鬼子将要烧火做饭时,听到一阵哨子声,他们集合滚蛋了。那时候,只要听到日本鬼子要来,老人就将年轻妇女脸上抹上灰,挽起老太太发髻,穿上破衣服,以防日本子的侵害,她们成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国民党部队和汉奸队也不断地来骚扰老百姓。娘说,那个时候,别说想吃什么好的,喝什么好的,只要能吃顿安稳饭就是享福了。
父亲参军后,娘在家一直苦守等待,却一直没有父亲的音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父亲的消息,村里好多人说可能在部队牺牲了,劝娘不要再等了,改嫁吧,再嫁个好人家,生活也好有个着落。可娘始终坚守,不言弃,她相信父亲能回来。一直到了第八个年头,外村一个从部队回来的人说,见过我父亲,父亲的部队在鲁东南一带。娘喜出望外,她决心要去鲁东南看看父亲,以便证实一下消息是不是真实。本村的李婶子,她丈夫去部队当兵,也是多年无音讯,这样她俩就结伴而行了。娘回忆说,那年正是夏季,走到半路时,连续下大雨,为了赶路,也得冒雨行动。有一天,她俩借住在一个叫李家庄的李大娘家,第二天一早她俩要走,李大娘挽留不住,就说,你们执意要走,我也不再强留你们了,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河水很急,我让我儿子护送你俩。果然,走到河中间时,一个浪头打来,把娘淹没在水里,多亏护送的李大哥,手疾眼快一把将娘从水里抓起,才幸免于难。娘后来多次提起此事,感慨地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她深深的感激李大娘和李大哥。边走边打听,一路乞讨,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在临沂的沂水见到了父亲。一见面,娘就埋怨父亲为什么不给家里写个信。父亲说,写过多次信,却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回音。在那个战乱年代,这是常有的事。见到父亲,娘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在部队食堂里与父亲一块吃了中午饭,到了下午,部队有战事要紧急集合,父亲要随部队出发,娘理解,就和父亲依依惜别了。就在那年冬季,因父亲在一次战斗中负过伤,加上又患有严重的胃病,部队就让父亲退伍了。父亲回家后,由于身体状况很差,不能干重活,家里的体力活都是娘来干。虽然日子过的清贫,但娘也高兴,终于团圆了,又找回了自己的小家庭,不再孤单了,能安心过日子了。
娘一生生育了九个孩子,有两个夭折了,把我们姊妹七个抚养起来,娘为此付出了很多的艰辛。那时候我们家人口多,吃饭的多,能干活的少,为了多挣点工分,从生产队里多分点粮食,娘就当壮劳力使,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干农活,干起农活来不比男劳力差。娘说干就干好,咱不能落在人家的后面,让人家说,咱是来充数光来挣工分的。娘就是这么一个要强的人,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总是这样默默地付出。
当我们一个个长大了,也该到了成家的时候了,娘又为我们不停地操劳着。我们家穷,条件差,男孩子找媳妇不是件容易的事,娘就操持着为儿子盖房,四处托媒人,为儿子找对象成家。家里没有钱物,娘生吃俭用,并舍下面子,到亲戚家和庄里庄乡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借取。在娘的努力下,我们姊妹七个都找到了如意的对象,成立了各自的家庭。我们从内心里感激娘的辛苦劳作,我们都成家立业了,娘却渐渐地变老了。
娘的一生很勤劳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娘日夜操劳着。娘虽然身材不高,但身体比较硬朗,一生很少感冒,即使感冒了也舍不得花钱买药,自己熬点姜汤,发发汗,就扛过去了。娘小时候跟随哥哥和嫂子生活,妗子为了让娘能干体力活,硬扛着,没有让娘裹脚,这也让娘以后能干体力活打下了基础。由于生活所迫,娘总是早起晚睡,我小时候总是不知道娘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化,粮食都是靠石碾和石磨碾压。为了不打扰我们上学,娘早早起来去推碾,因为晚了就一时半会排不上号了,耽误一家人吃饭。推碾回来,娘又要打扫院子,这时才刚天亮,然后娘又要去村中的水井去挑水。她说,我们家的水缸要七挑水才能打满,每天都要打满缸才能够一天所用。挑完水,娘要去烧火摊煎饼。在我小时候,我们那里都是吃地瓜面煎饼。抱着面团,在熬子上滚一圈,然后趁热用篦子用力抿平。娘从小干粗活,没有人教她饭食活路,所以娘的饭食活不好,她摊的煎饼很厚,一干了就不好咬嚼了。但我们吃习惯了,吃着娘摊的煎饼很香。娘摊上一早晨煎饼,我们姊妹们起来后吃上一顿,然后上学的、出工的需带上中午饭,这样就一扫而光了,还没有娘吃的,她只能捡些煎饼碎片充充饥。天天劳作,地瓜面团又重,娘的手腕肿了,但她始终这么忍受着,因为她不能停息,她如果停息了,我们一家人就没有饭吃了。
我小时候最怕的就是晚上推磨。一推磨,我好犯晕,推不了几圈就坚持不下去了,娘就生气地说,快滚下去吧,我就趁机赶紧逃之夭夭了,但娘得坚持推下去。二姐是最能干的帮手,推磨推碾的活她干得最多。天天光顾着干活了,她一直没有进学校念书,娘和我们都感到很愧对她。
为了能让一家人吃上饭,娘就开始做豆腐,用剩下的豆渣来养母猪,能够赚点钱养活一家人。做豆腐可是功夫活,晚上上碾将黄豆碾开,泡上一宿,第二天一早上磨碾成汁,将豆汁烧开后,点上酸浆成豆腐脑,然后压包做成豆腐。娘做的豆腐实在,控不出浆来,不老不嫩又好吃,所以村里村外的人都愿意买。那时候买豆腐支现钱的很少,有的是用豆子或者地瓜干换,基本上都有零头。娘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算账没问题。有的赊账,娘不识字,不会记账,但娘的记性好,回家后让我父亲一笔笔记下来,等下去一段时间,到人家还账时,从来没有出现差错。
我们家在山区,水浇地很少,种小麦少,每年生产队里分不了多少麦子。我在上初中的那四年里放麦假的时候,娘就带上我去下洼平原地带去拾麦子,也就是去捡生产队里割完麦子后落在地里的麦穗。麦季天气炎热我受不了,就经常偷懒去树荫下乘凉,娘却不怕热,干个不停。每天拾完麦子后,下午运到马家庄村的三姨家,三姨给捶打好。一季下来能拾到100多斤麦子,这样我们一家人过年过节才能有小麦面吃。
到了秋季,是我们山区收获的季节。我们那里种地瓜比较多,削地瓜干是一个让人比较头疼的事。那时候在生产队里集体行动,白天刨地瓜,下午快黑天了才开始分地瓜,分到各家各户就很晚了,还要趁着天气好,把地瓜削成片晾晒干。为了节省时间,不往家里运,直接在地里削晒。那时削地瓜没有机械化,是用削刀子一块一块的削,时常干到很晚,我们都打盹了,不干了,娘却不知疲倦坚持下去。直到将地瓜全部削完,第二天一大早,她再去将削好的地瓜一片片摆开。娘经常讲起一件事,有一次,二姐打盹了,躺在地瓜秧子上睡着了,走时没有发觉,到了家后,睡觉时发现炕上有个空位,才知道把她丢在地里了。
秋收完后娘又开始去撋地瓜和花生了,就是将埋在地里没有刨出来的地瓜和花生再刨出来。这是力气活,需要翻地刨土才能寻到。为了多些收入,娘不怕吃苦下力。
娘一辈子好种地,70多岁的人了,还在种地。我们一家人都不愿意让她种地了,娘说舍了地心痛,种地也好活动活动。这是借口,实际是种地能多收入点,让我们少出钱出物,减轻儿女的负担。
娘的一生很节俭
娘是过过苦日子的人,她知道节俭的重要。她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是穷。所以娘勤俭持家,处处节俭。
在我的记忆里,娘从来没有将剩菜剩饭倒掉,总是留下来下顿饭时热热吃。她从来不浪费粮食,有时一些饭菜掉在地上,她都是捡起来吃了。她经常跟我们说,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娘是一个不贪吃喝的人,好多时候她做好饭后总是说,你们先吃着,我还有点活要干。等我们吃完了,娘也忙活完了,只是吃点剩汤剩饭。有时做点好吃的,娘总是推辞说她不愿意吃。娘常说,别说什么东西不好吃,哪有不好吃的东西。我知道娘说不愿意吃,其实她是不舍得吃,让我们多吃点。
记得我在上初中时,有一次我得了腮腺炎,淋巴节肿胀疼痛。娘听说高庄公社曹家庄有个老大夫治这种病,娘领着我步行二三十多里地去看病。看完病后,由于离高庄很近,我们就顺便去赶了高庄集。到了中午吃饭时,娘给我买了两个火烧和少量炸肉让我吃。我说,娘你也吃。娘说她不愿意吃,我知道娘是为了让我多吃。在我地再三推让下,娘只是拿了一小块炸肉,咬了一口又放下了,在一旁吃起了带去的煎饼和咸菜。我这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是吃的最香的一顿饭,此事我一直难以忘怀。
在我大哥找对象定亲时,需要买定亲物,当时新泰县羊流公社经济比较发达,好买货。娘就带着我二姐去赶集。到了中午时,二姐有点饿了,说娘咱们买个火烧吃吧。可娘舍不得买,就说,咱们还是回家吃饭吧。从二十七八里路之外赶回家时,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回家后吃了个干巴煎饼。娘后来时常说起此事,总是说,你二姐头回出远门,连个火烧也没舍得给她买,愧对她了。
娘也时常对我说一些愧对的话,说你在外地上学时,家里也没有给你足够的生活费,难为你还要向同学借钱。你结婚,家里给你钱太少。可我后来才知道,有一次我在学校需要生活费,写信给家里。当时娘手头上只有十元钱,这也是娘平时卖个鸡蛋节省下来的,当去公社邮政局寄钱时,邮费不够了,柜台服务员看娘难为的样子,可怜她,帮助垫付了邮费。我结婚时,三哥会木工活,用家中木料打了一张床,娘给了我220元钱,我说不要,娘说你别嫌少。我明白,为三个哥哥相继盖房办婚事,娘已够辛苦的了,家中哪里还有更多的钱?我坚持不要,娘说,你结一回婚,多少是娘的心意。我接过钱,心头热乎乎的。娘给的这些钱,也是她上山挖药材、摘酸枣,卖后积攒下来的。我和妻子都很理解,怎么还能难为娘,对娘再有过分的奢望?只有心存感激。
我记得小时候春节刚过完,娘就将剩下的一些炸肉炸鱼放在篮子里,挂在高处,我们小孩子捞不着的地方,留着等来客人时待客人,最后带完客人时已所剩无几,而且都干了。平时很少舍得买肉,有时来客人时买点肉待客人,饭后将碗里剩下的肉捡出来留着,以备再来客人时招待客人。
我参加工作后,回家时想给娘留下点钱,娘总是推让不留,有时勉强留下,她也总是攒着,舍不得花。娘说,你在外挣个钱不容易,处处都得花钱。我和你父亲在家种点地,打点粮食,自己再种点菜,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吃上饭。有时候我回家带回一些吃的,或者外出出差时,买回点当地特产食品等,娘也总是舍不得吃,总想着给这个留着点,给那个留着点,但她舍得给邻居的老人们吃。她常说自己吃了填坑,别人吃了传名,娘不是为了传名,她只是不会说分享二字,实际就是为了分享。
大姐成家后,嫁到了八里之外的吕家楼村,娘想大姐时,就早晨早早起床,步行到大姐家,赶到时天还不亮,大姐一家都还没有起床。大姐给娘开开大门,娘坐下来,娘俩说不上几句话,娘就推辞说回家还有活,急着赶回,大姐怎么也留不下。娘说见见面就行了,我在这里吃饭,耽误你们的功夫不说,还得花钱伺候我。偶尔留下来吃顿饭,娘也一再叮嘱要少做饭菜,别浪费。大姐秉承了娘礼厚谦让的品行,吃饭时你让我我让你,让来让去都舍不得吃。小妹是我家最小的,嫁到邻村,娘也经常去看她,但都不是饭时去,也是去去就回,怕留下吃饭让小妹破费。
我进城工作后,多次提出带父母出去看看,到一些景点去旅游。娘总是推辞说腿脚不便,不愿出去,总之还是怕花钱。我也时常想让娘来我家住一段时间,可自从不需要给我带孩子后,很少来我家,即使来了也住不了两天,就再三要求回去,说家里还有几只鸡,时间长了饿坏了。我女儿几次提出要把家里的鸡卖掉,好让奶奶在这里多住一段时间,可是娘坚决不同意。她说,养着鸡能下个蛋,吃鸡蛋就不用花钱去买。
娘一辈子没有过过生日,自幼没了父母,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我们姊妹们多次提出给娘选定个日子过生日,可都被娘拒绝了。她说,怪麻烦的,就不要为我过生日了,你们有这个孝心,娘就满足了。其实娘还是怕花钱。孩生日,娘苦日,在我们姊妹们的生日的时候都没有忘记娘,以作为弥补。
娘的一生很慈悲
娘从小没有了父母,她知道人的一生不容易,好可怜人,对人怀有一颗慈善之心。我父亲在部队时,胸部受过伤,部队生活艰苦,又得了严重胃病,身体很弱。那时候家庭人口多,生活条件差,没有什么营养品给父亲吃。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蹲在院子里吐酸水,有时还吐血,娘很是心疼。她说,你父亲是咱家的顶梁柱,如果他不在了,咱们这个家也就垮了。为了治父亲的胃病,娘经常去离我家二十七八里之外的公社卫生院拿中药,那时父亲常年喝中药,娘每年都要跑上二三十趟。拿回中药后,白天没有时间熬制,就得在晚上熬制。医生嘱咐,每副药至少熬两遍。为了增强药效,娘都是熬三遍。白天干一天活,晚上熬药容易犯困,娘都强忍着。她说,中药熬糊了就不能喝了,治不了病不说,还会药死人,并且还浪费了药,白花了钱和功夫。别人熬药,娘不放心,都是由娘来熬制。娘格外照顾父亲,家里一些重活都是娘去干,不让父亲去干,每次吃饭或有点好吃的,总是让着父亲多吃些,她自己舍不得吃。娘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平时娘坚持每天早饭前浸上两个鸡蛋让父亲喝上。在娘做豆腐卖豆腐的那几年里,听说豆汁能养胃,每天早晨做出豆汁后,总是先给父亲舀上一碗,让父亲趁热喝了。娘还听说,羊胎盘能治胃病,自家的羊产后,胎盘都是留着给父亲包水饺吃。本村的其他人家的羊产后,娘拿上点东西,去给人家把羊胎盘兑换来做水饺,给父亲吃。娘和我父亲过去为了生活琐事也经常吵架,但娘从不记仇,过一会就好了,该怎么照顾我父亲,还是怎么照顾他。经过娘的精心照料,后来父亲的胃病逐渐好了。父亲说,没有你娘这么耐心的照顾我,我早就不在了。
二哥小时候体弱多病,快十岁的人了,体重还不到20斤,患有肝热病,吃不进饭,整天迷迷糊糊的,吃了好多药也不管用。好多人说,这孩子没治了,放弃吧。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娘怎么能轻易放弃?娘和父亲挑着担子,一头是二哥,一头是热水壶,四处寻医。后来听说高庄公社檞林前村有个老中医,有些医道,娘和父亲不顾路远,来回奔波,挑着二哥多次去求医。经过半年多的中药治疗,二哥的病逐渐好了起来,后来竟治愈了。
三哥中年失去了妻子,这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娘疼在心里。为三哥再找个对象,把家再圆起来,成了娘的心头事。娘四处托媒人,费尽了周折,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这也成了娘生前的一大遗憾。
娘没有文化,但她知道有文化的重要。大哥、二哥和我都考上了高中。娘说再苦再累,省吃俭用也要供养孩子上学。三个孩子能上高中,当时在我村里这是第一家。大哥上高中时,大多数是一周回家一次。每到周末,大哥快回来时,娘总是念叨着说,你大哥在学校里一周了,饭不够吃的,没钱买菜,大哥好吃渣豆腐,娘就用菜叶做好渣豆腐等着大哥回来。大哥回家后能尽情地吃上一顿娘做的热乎乎的渣豆腐。
我上完高中后,赶上了好时代。通过高考考取了中专。我刚参加工作时分配到北部山区,离家较远,当时交通不便,大多是每月回家一次。后来我在城里找了对象,成了家,组织上照顾我,将我调到了城里工作,离家相对近些,我半月回家一次。每当估摸着我将要回家时,娘总是坐在村头的石碑前等着我。
我见到娘时,总是埋怨娘在这里等我。娘笑笑说,在家没事,出来坐坐。其实是娘想儿、盼儿归。见到娘后,娘在前头走,我在后头跟着。看到娘渐渐地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我心中很不平静。有时我有事情不能按时回家,娘就会不断地唠叨,有什么事吗?怎么没回来?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现在每次回老家,我总是深情地望望村头的石碑,石碑还在,娘却不见了。想到这,我心头热乎乎的,眼含泪花。
娘虽然没有文化,但娘懂得道理,时常教育我们要遵守法律。她说,人犯王法,身不由己。每次回家时都对我说,在外工作不容易,要团结人,尊重人,遇事要谦让。你能有今天,多亏了共产党。你是党的人,要跟党走,报党恩。以后回到村里,见到村里的人,要主动跟人家打个招呼,问个好,不要有架子,骡子和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人一辈子不容易,不知道碰到什么曲折,遇到什么坎坷。哪有一棵荊针撸到底的。人一生总要遇到一些磨难。无论顺时还是不顺时,都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经受住磨难,有困难找组织。你要珍惜这份工作,把工作干好,不要辜负了党的培养和组织的期望……娘的这些教诲,我时刻铭记在心。
娘有一颗慈心。父亲的一个叔兄弟,因为父母去世的早,家庭贫寒并有眼疾,一直没有成家。娘就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弟弟照顾着。每当他干活出工回来后,娘先将热水给他送去,家里做了饭菜,也经常给他送些。他很感激,时常对人说,真是老嫂比母呀!我本家一个哥哥,经常跟他对象吵架,有一次还动手打了嫂子,嫂子跑回娘家去不回来了。我大娘托上媒人找上亲戚去劝说,可她娘家人怄气,坚决不让回来,怕回来后再受委屈。娘知道后说,不回来怎么能行?孩子还小,需要照看。娘说我去试试。娘领着本家哥哥就去了,到了嫂子娘家,娘首先赔礼道歉,当场教训了本家哥哥,并当着嫂子和她家人踢了他一脚。本家哥哥赔了不是,表态以后不再动手打人。这样才得到了嫂子及她娘家人的原谅,将嫂子叫了回来。事后娘说,我那一脚踢得虽然不重,但也应该踢,不这样,也许不好把你嫂子叫回来。其实娘不是一个好动手打人的人,我小时候不懂事,好调皮,时常叫娘生气,但她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每当让娘生气时,娘只是臭骂我一顿,说,熊孩子,甭让你能,我给你攒着,以后好好地教训你。可一直没有攒住,她只是臭骂一顿出出气而已。娘时常说,会打打一顿,不会打打一棍。打孩子不能打头,打头容易伤害脑子变成傻子了。
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为了报答哥哥嫂子养育之恩,她经常去舅舅家给他们送些吃的,去帮助干些家务活。后来舅舅中风了,卧床不起了。娘时常去给舅舅擦洗身体,换洗衣服。舅舅喜欢吃水饺,娘包了水饺,经常给他送去。
娘从小受过苦,讨过饭,好可怜人。记得我小时候,我们老家一带还经常有来讨饭的。娘可怜人家,她说凡是能吃上饭的,谁还出来讨饭?对来讨饭的,虽然我们家也很困难,娘都是给一整个煎饼,或给一整个窝头,如果做好了粥或菜也给盛上一些,来讨饭的很感动,连声说谢谢。
娘在我家带我女儿时,有一次女儿玩耍时不慎摔倒,在额头上磕了一个血泡,娘很自责和心疼,多次伤心流泪。我安慰娘说,小孩子哪有不磕磕碰碰的,经过磕磕碰碰长大后才结实。看到女儿头上的血泡,我也很心疼,但想到娘已是60多岁的人了,头发已变白,背也驼了,腿脚已不灵便了,为我照看孩子已实属不易,即使有个闪失,我还有什么理由来责备娘哪!
娘总是好操心,处处都在为别人着想,就连她的后事也常常念叨说,不要太繁琐了,不要花一些钱。花一些钱没有用,一把火烧了,就什么也没有了,白花钱了。她还常说,我和你父亲在过世时,最好在不冷不热的时候,出丧时儿女不受罪。好人总有好报,天随人愿。果然,娘和父亲都是在农历九月初,天气不冷不热时去世的,随了娘的心愿。
娘已去世多年了,娘的恩德,我时刻牢记心怀。娘在世时,我虽然尽了一些孝心,但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已无法弥补。常言道,家有一老是个宝。家有父母是一大幸事,趁着父母身体好时,应多尽孝心,尽到做儿女的责任,少些遗憾。孝敬父母,不能攀比,要各尽其能,各孝其心;孝敬父母不能等时间、等条件,等有时间,有条件了,也许父母已不在了,孝心成空想。
愿娘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生活幸福安康。请原谅儿子的不孝之处,我们母子有缘,下辈子我还愿做您的儿子。
壹点号荷香文韵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