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现在全球的经济制度大部分是沿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因此全球的经济衰落也就体现出了同一性。这种衰落预示着由资本主义所建立形成的经济制度走到了尽头。在这种衰落的时刻,难免会有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他们相信这种经济制度迟早是会消失的,但并不明白现在的我们就是在经历着这种消亡的过程。

因此他们对当下的经济制度还抱有极大的幻想,不断地去总结过去的经验,提出一堆看起来似有用实无用的观点。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迷茫,对未来生起了消极的心态。不理解现在的经济制度消亡的原因,就无法理解国家的宏观性政策,无法理解当下存在的诸多种种的社会矛盾。更无法构建一个正确的、新的人类文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 货币的定义

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十三世纪中叶,大约在明朝中期。彼时的人们在生产力开始有了极大的发展,生产的物质开始有了剩余。(但其实这种生产力在十世纪的中国的北宋就已经开始出现。那时的手工业者开始能较多地生产出大量物质供人们买卖。但中国的传统文明限制了近代科学的出现。)相对剩余的物质因此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于是货币的作用就被放大了。由货币形成了资本,又由货币的理论延伸出了亚当斯密李嘉图有关的劳动价值理论。

那么,什么是货币呢?货币是人们通过劳动在满足自己需求后剩余的可以用来交换的物质的总称。在最早时人们的劳动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的,后来有了剩余就可以用物物交换的方式来满足其它的物质需要。再后来,普遍有了相对满足的需要后,就建立一个货币来代替,方便人的交易。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是人们满足了自身需求后剩余的物质。而不是代指一切可以交换的物质。但在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时,西方人就把货币的性质改成了一切可以用来交换的物质。它排除了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这块定义,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下,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民生需求的这块内容。

而由货币所引申出来的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更直接暴露了资本主义与中华文明不相容的文明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看来,一个生产面包和一个种粮食的人在劳动中一定是会产生剩余价值输出的。生产面包的人把面包卖给种粮食的人,从中就应该获得利润。因为种粮食的人他卖粮食同样也有剩余价值的输出。但在中华传统文明眼里,面包和粮食都是人的必须品,种粮食和做面包的只是分工不同。在一个整体里,要形成剩余价值,就必须二者都被满足了之后才会有剩余价值的输出。因此,一个人买面包或粮食,就是通过社会的分工来满足整体的自身需求,而剩余价值的输出是建立在整体被满足之后的剩余物质。因此只有满足了整体才会产生的剩余价值。

所以,在中国二千年的历史中,不抑商的朝代只有宋朝,而宋朝是最矛盾的一个朝代: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繁荣,文明高度几乎是封建时期最活跃的最顶峰的朝代,却被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打得不堪一击。好比现在说美国被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国家所取代一样荒唐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过于强调货币的作用,就要放大个体的逐利性,就必然是要强调个体而损害到整体的民生需求的自我满足。社会整体就会失衡而陷入到贫富相极的分化当中。

二、中华传统文明是如何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

在中国的易经里,有一个大衍之数。大意是天数24,地数24,天地数共48,人的创造力为1,由创造力产生新的生产力为6,所以河图数共计为55。天数是能量,地数是物质,两者结合正是社会整体的生产关系。而1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新的生产力为6。

有点不好理解是么?那么我们换另一种方式,就好比充48伏电动车一样,要充满这个电池,正常是大约55伏(54.6伏)的电压才能充满,过少就充不满,过多就伤害了电池。人类的社会正是如此:社会的平衡需要48伏,而人的创造性会多创造出新的生产力6伏。于是要一直平衡社会的关系,就要有大约55伏的电压落在整体之上。

而西方与东方的文明思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他们认为这6伏是外来的能量,所以要通过人的行为去获得,因此西方的文化观点把获得这6伏的创造力理解为抢来的,争来的,所以掠夺、殖民成了资本主义积累的第一笔财富。而由这种思维所引起的是西方对个体的重视和对整体的漠视。哪怕是人与人的交往中,西方也是建立在个人从另一人身上获得外来能量(利润)的文明思维。因此我们常说西方的文明是自私的,是贪婪的。

而在中华的文明里,这新的生产力是集体剩出来的。中国人从农耕文明里获得的这个大衍之数。古人认为,冬天筛选出来的种子,经过春天播种,夏天管理,秋天收获,冬天保管,人们在一年中省吃俭用,剩下更多的种子,以图来年再次种值更大的面积。所以,这新的生产力是集体省吃俭用,勤劳耕作剩下来的。因此,河图数55伏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人的勤俭节约而获得的。这种农耕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哪怕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从来不会主动去侵略别人,而只有外来的少数民族而引发的战争,并最终融入到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中。

由此也就看出自商鞅开始的抑商长期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明里。我们现在总是简单地说抑商是落后的生产行为,却不知古人从易经里获得启示:抑商就是保护整体的民生需求,只有整体稳定了,新的生产力才能达到源源不断地产生,而整体稳定了,皇帝们的位置也就坐稳了。抑商的后果是导致社会文明发展异常的缓慢,因为限制了个体的发展,也限制了新的生产力的产生。

封建时期的抑商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恰恰是体现了人类对待物品交易这一行为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关系。但事实它们是统一在一起的。抑商着眼于社会的民生需求,而逐利着眼于新的生产力的产生。这两个矛盾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才有同时存在的统一体。

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根据经济制度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前资本主义和后资本主义两个时期。前期体现在资产阶级通过新的生产力占据大量的物质财富,从而造成社会整体失衡,于是一大批无产劳动者起来反抗,从而引发一场要求重新分配财富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使全球出现了更多的新兴主权国家。而后期可以从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在此之后,资本主义体现资产阶级垄断先进的生产力,从而造成社会的生产萎缩,并最终造成社会失衡,产生一批新的无产劳动者。

我们依然可以用充电模拟资本主义的过程:前期是资产阶级利用48伏的整体电能不断做功,从适合的功率到不断加大功率。而资产阶级还从这个做功的电流中不断攫取他们的需要。表面上看资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并不断投入到社会的物质生产中。但他们从中获得的供他们享受的电流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剥削劳动者的行为。而48伏的劳动者事实上不断地在超负荷的做功,最终因为电流的不足造成了电池过放(整体失衡)。后期是资产阶级把先进生产力投入到社会提高生产效率转变成了通过专利技术等形式对新的生产力形成保护,社会整体要享用这种生产力就要花钱购买,形成利润输出。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并不占有土地,也不雇佣大量劳动者。而是通过掌握大量的货币资本,研发生产力,供社会使用。

事实上,后期的资产阶级通过垄断生产力达到研发新的生产力的操作,促使了资本主义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也促成了人类向社会主义更近一步。前期的资本主义相当于资产阶级偷走了电流,后期的资本主义相当于资产阶级控制了电压。本来要充满48伏就要大约55伏的电压,可是资产阶级把生产力垄断了,最终造成50伏、45伏、30伏充48伏,当电压越来越少,实际整体没有充电,最终带不动社会发展所需的功率,形成了没有电流输出。它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生产的萎缩。

四 垄断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走向单一化

为什么后期的资本经济制度会带来如此大的伤害并形成一个不归路的死局呢?

首先,新的生产力被控制,必然就造成了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不平等。先进生产力生产的物质就成本低,质量好,而落后的生产力成本高,所以落后的生产力生产的物质会轻易地被先进的生产力降维打击,压根就产生不出利润。没有利润则生产者就必然停止生产。而新的生产力是要生产者付费购买的。当购买的人多了,出售者就会相应的涨价,最终必然是要保持少数人购买。因此当新的生产力涉及到各行各业,那么各行各业的生产就会落到少数人手中。因为只有他们生产的才有利润,而其它人用落后的生产力压根就没有利润的产生。于是,社会整体的生产就只停留在少数人手中,而表现出来的就是越底层生产越是萎缩。这就是美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实体生产外移的原因。由此造成内部供应链相继断裂,最后形成集体外移(内部生产的集体萎缩)。

其次,当社会实体生产萎缩时,人们赚不到钱,消费也就引起收缩。而先进生产力的厂家购买新技术是要成本的,必然要靠生产的商品收回并赚取利润。所以只有降低商品的价格,而提高人的薪酬,从而让生产的人有能力去购买他们生产的商品。于是就出现了商品越来越便宜,而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人工成本越高,导致了本来有利润的底层生产者瞬间没了利润,于是实体生产进一步萎缩。而人工成本越高,就业就更具有吸引力。于是社会由早期的学技术搞生产变成了学就业学打工。早期的资本主义通过圈地运动造成大量的无产劳动者。而后期的资本主义通过控制生产力不平等,抬高人工成本,吸引大量的实体生产者转变成无产打工者。

再者,资本主义后期的生产力,体现的是智能化批量化的机器生产,新的生产力不断代替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于是只有少数新知识、新生产力的掌握者获得生产者所愿意提高的人工成本。而大部分的人是不断被淘汰。当新的科学技术更进一步,人类向智能化生产更进一步时,就意味着有相当一个阶层的人面临着用工淘汰。

通过以上这三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后期的资本主义通过垄断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力,不断造成社会整体实体的萎缩。而对人的影响就是不断逼人放弃落后的生产力,使打工的诱惑高于自己搞生产,从而打击了人的生产积极性。而提高人工成本,使得人们为了就业就要不断被专业化,技能化,精致化。所有对社会对人的两者影响,都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走向了单一化。这种单一化体现在了两点:

一是人的单一化。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人的技能只有一种。一个司机,全家人就靠他每天的出车满足吃穿用度,一个技术员,就靠每天单调重复的工作满足所有的需求,人的技能被单一化,这从资本主义开始就 一直沿着按社会分工、技能、性别等因素细分。当人被细分到最后,人成了史上最“笨”的一批人。这种单一化使人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变得艰难。于是社会整体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剩余价值输出。人们每天上下班拿到的薪酬被定义为钱,定义为资本,而实际上人们拿来省吃俭用目的是满足自己、孩子的最基本生活需求。从货币产生的因素来看,这根本不是所谓的满足自身需求后所剩余的可交换物。所以本质上并不是钱,也不是资本。

二是社会的单一化。过分地强调利润,使人们在生产萎缩时,只能盯住钱。你给他一个工厂他不要,你给他一块土地他不要,你给他一家商店他也不要。因为没利润。没利润的东西谁要呢?再大的工厂如果是亏钱的人们就关停了它。人们只要钱,于是形成了需求单一化。需求的单一化更不可能引发新的生产的多样化了。

当人与社会都呈现单一化时,这在易经上叫九九归一。表示一个时代已 经结束,人类文明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因此我们回看资本主义时代,它从一开始对货币的定义就注定了始终存在着社会整体不稳定的因素。始终存在着一个阶级通过新的生产力剥削社会整体,从而不断造成整体失衡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把资本主义看成是阶级社会,同我们以前的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是一致的。由皇帝掌握最高权利,从而不断剥夺底层人的权利,而资 本主义是通过掌握先进生产力,从而不断剥削劳动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一个阶级制度。因为人类文明经历了能量剥夺的社会制度(皇权制),经历了物质剥夺的社会制度(资本制)。当智能化的生产可以超越人的自我需求时,也意味着生产力达到了一次质变。人类自然向另一个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制度迈进。

资本主义的消失是由两大硬伤所决定的,一是对整体的无视。无论是从货币的定义,还是西方哲学对劳动价值的定义,这两者都注定了资本主义会被社会的整体所反噬,最终消亡。二是资本主义的逐利性。这种逐利性损害了社会的整体,但却迅速地提高了生产力。正是新的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的快速灭亡。正是生产力的大量进步,让人类更快一步地走近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从而迎接一个新的人类文明的到来。

那么人类是如何走进社会主义的呢?我们下篇讲,接下来若干篇我都将写写社会主义,这个被视为“虚若无物”的新的社会文明。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46097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