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故乡是在豫东平原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
村前有个连着水渠的大水塘,而在村后的田地后面也有一条人工河,老辈人说,这叫“玉带河”,被围绕的地方容易出人才。不过也真是奇怪,村子里每年都会有人考上中师中专或者是大学,而且村里也有不少人在外面参加了工作,小到乡干部,大到县级局长,着实让不少村子羡慕。
虽然不少人走出去,可儿时的村里面依然清贫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土坯加篱笆的院子,吃的也是杂面馍,窝窝头之类的粗粮,能吃上白面没有几家。
而我们小时候没上学的时候就是整天光着身子到处玩,至多是穿个开裆裤。到了上学的年龄才会穿不开裆的裤子。
我们上学的学校是村里自办的,也没有什么幼儿园之类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就是背着家里给做的小书包,带着小板凳到学校教室里面。两个用砖和泥巴砌成的小台子中间架上一块长木板就是我们的课桌。一块木板坐八到十个人吧老师也都是村里面的人担任的。
每一天上午下午各四节课,没有什么早晚自习,一个铁制的大铃铛,每到上下课就有专人拉动长长的铃绳敲响它,上课铃是三下一间隔,下课铃是两下一间隔。我们学的课程主要也就是语文和数学两种,三年级才开始有了自然,四年级有地理。
还记得我学的第一篇课文的几句“天那么高,那么蓝,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也还记得学的第一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有写毛主席的课文“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也有描写红军长征的《金色的鱼钩》,《过大雪山》以及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等。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红领巾少先队,当然也没有什么课间操,广播体操,我们的娱乐项目就是一些农村孩子的游戏,像拍面包,跳绳,踢键子,叨鸡之类的。跳绳踢键子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而拍面包和叨鸡我想就不会有多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拍面包的的面包其实是用纸叠的方形小纸包,先用一张纸折成约半寸一寸的长方形,然后两头折三角形再九十度对折,再将折好的两边扣合在一起就成了,有折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就是反面。几个人拿各自折的纸包正面朝上放在地上互相用纸包拍砸地上的纸包,砸反过来就能赢走对方的纸包。
至于叨鸡就是关于男孩子的游戏了,就是两个人把一只腿弯曲用手提着裤脚或者是鞋帮做金鸡独立状,然后两个人互相用架着的腿撞击或者是顶压之类的,一方手松开或者是倒地为输。就像是两只鸡打架差不多,所以叫做叨鸡。
那时候每一天吃了饭就背着书包步行去上学,然后放学了再回家,每逢值日还要从家里带着笤帚去扫地搞卫生。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而童年就在这样的时光里慢慢逝去了,留下的便只有难忘的记忆。
如今的学校教室里早都有了课桌和椅子,过去的长木板早已不见了踪影,而且学校的老师也都是公办教师了,教室和校园也都几经整修,旧貌换新颜了,可我依然怀念儿时的校园生活,怀念曾经有过的童年和童年的时光!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