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白首如新,倾盖如故”,人和人的交情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大概年轻的时候心胸比较敞开,和人容易相交。而年纪大了,除非两个人能有非常多或者非常大的共鸣,否则是很难像年轻的时候一样马上引为知己的.
甚至于对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也是如此,第九册第十册我就不太爱,而尤其爱前面几册。一是学的时候年纪小,学起来也认真比较有印象。二是里面很多内容和我当时的农村生活有贴近的地方,比较觉得有参与感.


在艰苦的岁月里,老红军的样子不知道怎么就觉得有点像我爷爷,脸颊消瘦,眉鼻很有轮廓.


当年我们日常放的风筝自然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造型,也就是用竹片和报纸糊一糊了事,通常也飞不了太高,但是快乐并不因此而有打折。那时候,干什么事都是充满激情的乐呵呵的.

小时候是见惯了插秧割谷,而且对我们来说,像过节一样快乐. 至少在我们村的那一组,小孩子基本不用参与农活,大人也认为把书读好就行. 干活的时候就是今天几家帮一家,明天几家帮另外一家. 小孩子也就帮家里买买菜,然后在灶堂里添火给大人烧菜. 吃也吃得好,有肉有鱼有麻辣菜,有白酒啤酒,更关键的是还有给小孩子或者妇女喝的当地的一种饮料,叫麦饭石. 现在当然知道大人们在烈日下是热的是累的,但是当时大人们没有表现出来不舒服甚至也是兴奋的,尤其是在饭桌上。所以站在我们的视角,那段回忆是快乐的.



高中的时候我问别人还记不记得童第周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很少有人记得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特别记得。可能主要是我非常喜欢青蛙,所以对剥青蛙卵这个手术非常感兴趣.


珍贵的教科书学完之后至少一周之内,我都对我的书很爱惜,当然也只能坚持一周之后就回归老样子了。还记得老师说我的书像咸菜一样,我们那把酸菜叫咸菜或者类似的发音,以它来形容我的书又翘又卷,还是相当形象的.


对于一本书里面多次出现放风筝这件事,我觉得是太应景应时了,因为学这几篇课文时就是春天,正是草长莺飞放纸鸢的时候.

海里的动物虽然描写得非常好,但是对我触动不太大,好像我更喜欢陆地上的动物.

所有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学到麻雀这篇课文时都会想保护麻雀把狗赶跑。但是放学后还是该掏麻雀就掏麻雀.


小学语文里面出现过很多英雄,有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罗盛教,陶绍文等等。我们一方面对他们的牺牲悲痛又感动,另外一方面又在各自想办法,怎么样才能又不牺牲又能完成任务,想到最后,更加为他们的选择感到敬佩.



一个降落伞包的故事,和后面的跳伞刚好在一起,那时候还让我有点疑惑,到底跳伞没有.





白求恩大夫是好人,最初就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教育.


二虎子这篇课文,相信不少人都会不定时不定地点地反复读几遍,而且每遍都觉得很生动.



春蚕这篇课文不知道为什么就让我感觉很温馨,只是当时我略有点疑惑,因为以我的生活经验,母亲经常拿的不应该是烛台,而应该是油灯。因为蜡烛当时两毛钱一根,还是比较贵的.


列宁和卫兵的故事,直到最近几年都有不同的版本.


寄菜刀这篇课文我估计记得的人不多,但是看到这几张图还是能想起来一些些.


沙漠里的船,虽然不可能,但是还是有很多小朋友希望有只骆驼宠物.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我竟然也不太有印象,但是看到了还是能记得一些些.


瀑布很熟,尤其是旁边的插画画得非常好,真的可以用令人神往来形容.

赵州桥也是,插图又古朴又精美.


富尔顿的轮船我很有印象,尽管当时没有坐过轮船.


一次科技活动这篇课文就比较让我神往了,像我们这种农村小孩,能有玩具都已经很稀奇了,这种电动的气垫船和遥控小飞机,毫不夸张的说做梦都不敢做拥有的梦.


所以寓言二则就很得我心,毕竟古代离我们农村近一点。嗯,我是想到哪就说到哪的没有列提纲没有打草稿的.所以,现代生活和当时我们农村生活的距离,似乎比当时我们离古代的距离还要远。而当年的课本,写古代或战争年代的故事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很亲近. 更关键的是插图也很好看令人神往. 所以我对当年的课本比较有感情,会不会真是这个道理?


捞铁牛也是,那个铁牛画得真好.


我们那就是平原,一个县大概能有几座小山丘。所以对小兴安岭是真喜欢.

牧童除了能遥指杏花村,还能骑黄牛捕鸣蝉.

西门豹这个名字当时我就觉得很霸气,更不用说他的雷厉风行和里面的插图了.


东郭先生和狼有两篇插图,我更喜欢第二张。因为老农的那种锄头我家也有一把。农村的朋友可能知道,那把锄头不是用来锄草的.


猎人海力布的故事写得很好,也很感人,要是能有几篇插图那该多好?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