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课文原文朗读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图片!

慈母情深课文原文朗读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图片!

新课标颁布以来,老师们的关注力都被“大”吸引了,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这本身无可厚非。语文范畴的保罗万象,怎一个“大”字了得?

但关注“大”,并不能排除“小”,更不能忽略文本表达的细节

所有的“大”,都由若干个“小”构建而成。如果说“大”是框架,是骨架,那“小”则是血肉般的真材实料。没有了对“小”的悉心品味,“大”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

水果拼盘固然丰富而有营养,但毕竟要一口口地品尝。

经典的文本,不仅有精妙典型的素材,独具匠心的结构,更在于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节。高效的品读,就是要基于整篇文本,甚至整个单元的维度,聚焦一点,掘地三尺,形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目的。

统编版五上第六单元,将语文要素设定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如何借助于具化的场景,从细节的文字中“跑”出丰富、真挚的感情呢?笔者在执教梁晓声先生的《慈母情深》一文19自然段时,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慈母情深课文原文朗读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图片!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自身独特的表达价值,都隶属于整个文本表达体系中的一个坐标。如果脱离文本整体语境,将细节完全割裂、提取出来,细节就成为了鸡肋。

关注细节,深度品悟,首先要对细节形成的源头形成探寻,知其当下之“态”,更知其源头之“根”。

《慈母情深》的19自然段,描写的是: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作为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是这篇文本表达的一大特色,也是课后习题所设置的专项联系,更与单元语文要素“体会场景、细节中的感情”息息相关。

作者连续运用了“我的母亲”,穿插在母亲起身、转身、看我的三个动作之中,似乎有重复之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语言表达的连贯与流畅,但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人一旦激动起来,就会语无伦次。我们并不能从他的语言形式中知晓他们究竟要表达什么,但也照样能够从不着逻辑的话语中感受到他的兴奋、激动,或者是悲伤、难过……

这就需要对这句话形成的“来龙”进行一番探寻,以初步触及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明确深度品味细节的方向。

作者走进母亲工作的厂房要钱买书,但在整个“七八十个”的厂房里,潮湿颓败的四壁,暗淡的光线,嘈杂的声响以及如同蒸笼的热量……

这给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环境的作者,以巨大的冲击。他完全没有想到母亲就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用自己难以想象的艰辛,换取“每月二十七元”的微薄工资。

这对于原本要钱买书的作者来说,无疑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形成内心的矛盾。这是作者情感形成的初始原因。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扫视一遍”,始终找不到母亲,最后靠着老头的指引,才发现了那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的熟悉声音,连续两声“妈——”的大喊,冲破了嘈杂音声音的干扰。

此时,教师将删除了“我的母亲”,将一个完整展现母亲工作的修改语段呈现在学生面前:

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如此一来,不是更加顺应情节的发展吗?作者终于发现了母亲,母亲也听到了我的大喊。

但有了对之前情节和场景的梳理,学生已经对作者内心初步形成的矛盾、纠结有了一定体悟,再读修改之后的语段,则可以鲜明的认识到:

这一段文字纯粹描写了母亲的表现,却不能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绪。

试想,如果直接修改,缺乏对前期情感的蓄积,学生也许只能发现字数的变化以及言语形式的调整,而其蕴含情感的体悟,则成为了一句空话。

慈母情深课文原文朗读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图片!

通过上一板块的梳理与感知,学生对反复修辞手法形成了初步认知:即语言形式虽然没有传递出相应的价值和信息,但却能够展现出作者的内在情感。

那在这句反复手法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情感呢?这就需要从段落中语句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

“我的母亲”在语段中先后出现了几次?分别是针对什么状态出现的?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与显性的信息资源不同,完全是以隐性的方式“藏匿于”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扣准语句之间的联系,从而合理生发出作者意欲抒发的情感。

在这一段文字中,连续三次的“我的母亲”,就如同作者内心一声声呼唤,母亲的每一个动作,都深深地冲击、刺痛、震撼着作者此时此刻的内心。学生在语段细读中,则从原本机械的“我的母亲”中,“刨出”了丰富而多维的情感: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可以联系前文中“瘦弱的脊背弯曲着”,想象母亲脊背从“弯曲”到“直起来”的缓慢过程,作者没有想到母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这样的状态,挣钱养家。第一次“我的母亲”蕴含着自己的吃惊、意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期间,甚至触发了作者想到了母亲平时在家中的表现,内心的不舍之情,就随着第二次“我的母亲”奔涌而出;

当看到母亲“褐色口罩上方那双眼神疲惫的眼睛”时,作者再次发出了呼喊:“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者面对母亲眼神的“疲惫”与“吃惊”,联系到自己此时此刻向母亲伸手索要“一元五角”的巨款,不难从第三次“我的母亲”中读懂作者内心的愧疚、矛盾与纠结……

在教师驱动性任务的引领下,这一段文字就如同是电影中的“慢镜头”,将一个现实中两秒中就可以完成的动作,进行了慢化处理,给反复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契机,更给学生紧扣“场景细节”,体会“多维情感”提供了空间。

语言的形式,是抒发情感的另一种手段。

反复手法的运用,所展现的情感,作者不会直接告知,但对语言的理解和联系,巧妙地推动信息与形式的交融碰撞,则能产生鲜明的情感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从文本的信息表层,借助形式的桥梁,向着内在情韵的深处迈进。

慈母情深课文原文朗读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图片!

“吃惊”也好,“不舍”也罢,亦或者是“矛盾”“纠结”“愧疚”……这些由反复手法下的言语形式所生发、碰撞出来的情感,无疑与作者站在了相同的情感逻辑中,但这种以具体名词所形成的情感方向,尚不足以与作者形成共鸣。

对“场景细节”的品味与体会,不能止步于机械的标签,而需要继续从文本内涵出发,将情感标签,转化成为有血有肉的情感话语。

基于上一板块的教学流程,教师可以继续设置这样的任务:

那连续使用的“我的母亲”,究竟蕴藏着作者怎样的内心话语呢?请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想象的语言,替代语段中“我的母亲”,将作者的心理化直接抒发出来。

比如“转过身来了”,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

在平时,我与母亲天天见面;但此时此刻,母亲的身体就要转过身来了,我居然不敢面对她,我从来都没有想到,母亲居然是在这样一个恶劣、压抑的环境中,从事着如此艰辛的工作。想到母亲平时日,总是用最温柔的笑容面对我们,对我们要求,也是尽可能满足。我们哪里知道,母亲在我们身上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耗尽了自己的心血才换来的啊!我的母亲啊,我的母亲……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练笔表达,置入到原本的语句之中,与母亲的三个动作融通、整合成为一个全新语段,完全替代作者反复运用的“我的母亲”,学生理解下的二度创作,让学生对情感的体悟走向了更深层的境界。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广阔的空间,将他们感受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补充,丰盈了情感的内涵,语文要素中“体会情感”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最浅化的情感层面。

总而言之,这一片段的教学并不“大”,但足够精细。只有开掘出如此细节中所富含的价值资源,在关联文本前后的过程中,才能生发出提升学生对文本细节的品味和辨析能力。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46097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