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小山村,是歪嘴猫出生的地方。
中国南方一个小县城下面一个很小的小村。
歪嘴猫在那里生活了十年,直到小学五年级那年,到县城去上学。
小村有多小呢?歪追猫在那里生活时,一共7户人家,大约30来口人。
小村很偏僻,离县城大约60里地;离乡政府所在地大约20里地;离行政村(不了解农村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啦,哈哈)大约5里地。

去小村的山路,现在是水泥路了,可以通车。
小村没有学校,上小学一到四年级需要到行政村所在地;小学五年级就要到乡政府所在地去上了。
小村没有商店,村民买点油盐酱醋茶,火柴卫生纸肥皂牙膏洗衣粉,都得去行政村或乡政府。
小村没有理发的,理发也得去行政村或乡政府所在地。
小村没有卫生所,更没有医院,生病了小病去乡政府所在地,大病去县城。
很神奇的是,歪追猫记忆中,从小村里就有电。电视里的油灯,我基本没见过。
我们那个地方,很偏僻,但不是很穷。歪嘴猫小的时候,改革开放刚起步,但印象中家家户户吃饱穿暖都没有问题,隔三差五还可以弄点肉、炒个蛋啥的。
虽然没有学校,但孩子们都没有失学,和我差不多大的,至少也能读个初中毕业。当然,真正上大学的也不多。
村民们的收入从哪里来呢?
一是种田。北方叫种地,南方种稻子,稻子种在水田里,所以南方水田值钱,地不值钱;
二是各种土特产,比如各种竹笋啊,各种山货啊,头脑灵一点的还可以弄点草药啊,七七八八的;
三是养牛养猪养鸡。很奇怪,我印象中,小山村(以及老家那个县的其他村子),就一种家畜,就是牛,其他的什么马啊驴啊骡子啊羊啊,都没有,我是出门上大学才见过这些,还觉得很兴奋。家禽呢,鸡鸭鹅都有。
主要就这些吧。
乡里民风不错,虽然也有磕磕碰碰的,但总的来说,很淳朴、重感情。
谁家做了点好吃的,一般会给隔壁端一点送去。
年底谁家杀猪了,会叫上全村(一般是一家一位男主人)吃上一顿。
谁家有红白喜事,那是发自内心地赶着去帮忙。
印象中我七八岁的时候,一次家里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到了天快黑的时候,村里一位大叔就来我家把我拉到他家去,在他家吃完饭,和他女儿(比我大一岁)睡在床的同一头,睡了一夜,大叔还说,你们挤一挤,挤一挤暖和(汗)。
村里人出门,是不锁门的,就把门带一下,虚掩着,现在想起来,真不可思议。
总之,虽然肯定不是世外桃源那么好(我一直反对有人把农村和农民说得完美无缺),但也算得上丰衣足食的,我觉得,在小山村生活的几年,比我在北京生活的二十多年,在我内心深处留下的印记还要深一些。

小村远眺,怎么样,风景不错吧?
二
可惜的是,小山村要彻底消失了。
因为,人没了。
人到哪里去了呢?
有的出门上学,然后不回了。比如我。
有的读到初中毕业,出门打工,我们那里打工一般喜欢去上海、浙江,打着打着,就在当地安营扎寨,不回了。比如我小时候大多数男玩伴。
有的嫁人了,不回了。比如我小时候大多是女玩伴。
有的去世了,没了。比如村里我的祖辈。
有的子女在城里落户,到城里带孙子,也不回了。比如村里我的父辈或比我的父辈略微年轻一点的。
一来二去,我小时候30多人,现在还有多少人呢?
常住的,五个人(其中有老两口还时不时到城里儿子家待一段),年级最大的老太,97了;最小的,也快70了。
这5个人,共分3家。
一家是我前面提到过的胡老太家(如果这个孤老太也算一家),可惜没有照片。
一家是胡老太的大儿子家。

还记得我说过的胡老太吗,这是她大儿子家。他们家常驻小村,其实条件不错。
还有一家,也是两口,但儿孙偶尔回来。

我敢肯定,用不了20年,这个小村,就一个人也没了。
从此,它最多留在我们这些人的记忆里。而我们的下一代,说起这个小山村,估计都不会记得小山村的名字,只会说:哦哦,那里啊,听爸爸说过,他是在那个地方出生的,没去过。
三
人一旦没了,小山村会消失得多快呢,你都想不到。
比如我家的房子,上下两层的砖瓦房,小时候我觉得住几代人都不会坏。但我家全家离开后,不到二十年就倒在杂草窝里了。
老家的亲戚曾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地方,遍地杂草、树木,郁郁葱葱。问我:这是哪里?

这就是我家的地址,房倒屋塌后,草木长得真快啊!
真把我问住了,我说:不知道啊!
亲戚在微信上发个哈哈大笑的表情给我:是你家啊,你家的房子倒了,没几年就长成这样了,我今天没事,开车到你们那里爬山,顺便拍了几张照片。
我看着照片发愣:这是我家?
其他人家也差不多,要不倒了,要不快到了。即使没倒的,也迅速被杂草树林包围着,看上去很“凄美”!

这家父亲去世,女儿出嫁,两个儿子进城工作,母亲跟着进城了,房子没倒,估计也快要倒了!
唉,回不去的小山村啊。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