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鲁人为长俯。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该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原文)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鲁人为长俯。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该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鲁人指的是鲁国的人,为是作为;为长俯,以前古人俯和库是分开的,俯指的是存钱财,库存兵甲,为长俯就是指的鲁国存放钱财的地方,不光是存钱财,存和钱财相关的物品,比如说账本也在其中。这里为长俯的作为指的是翻新,改建翻修,鲁国的人想要重新翻新改建长俯。

有了这件事情之后,闵子骞对于这件事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如果依然按照过去旧的那些习惯,制度和规模,会怎么样呢?何必要去重新改建和翻修呢?重点在仍旧贯,也就是返修和改建,还是保持原来的规模制度,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变化,和新增加一些功能和功效,何必要重新再去返修呢?

我们先往生活当中延伸,这个道理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见到,比如说我们家里要换一个车,这个车到底该不该换,应不应该换取决于什么呢?有没有先的功能和功效,如果我本来开的是一个五座的车,我还换成一个五座的车,仍旧贯,跟原来的功能和功效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以后,这个车可能变得更豪华,变得更舒适。

闵子骞以德行著称,德字科的,以德行著称的人,考虑问题的价值观在于这件事情它是劳民伤财的,不符合德,就像我们换这一量车,如果这个车是因为过于旧,没法再开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换掉的,可是如果这个车还能开,我们再重新换一个一样的车,这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必要的。但假如说这个五座的车我要把它换成七座的,为何?因为五座的车实在家里不够用的,说我家庭成员太多,有父母,有孩子,夫妻两人实在坐不开,那这个是扩大规模和增加了功用,这个是有必要,有价值的。

我们再来讲一个生活当中的小事情,比如说我们家里换一个窗帘,这个时候看我们怎么思虑这个问题,如果这个窗帘能用,可换可不换,这个时候其实何必要换呢?但我们重新换一个思维,可能我们最近的心情不太好,我想换个窗帘,换个风格,可以让我重新换一种心情,这个是有价值和意义,所以这件事情换还是不换,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情。

我们在生活当中,其他的用品也是一样,比如说我们家里的碗,我们家里的碟子,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是否改换,我们取决于他是否有新的功能和功效,如果只是为了好看,只是为了翻新,但是实则功效和功能是同等的,没有必要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内在开始修仁德的时候,就懂得珍惜物品,珍惜生活当中的用度,我们换也实在因为它过于破旧,无法再用,或者为了实现新的功能和功效,否则是没有必要换的。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俭以养德,一个内心有德行的人,他会变得节俭,所以每一个人的出发点并不相同,闵子骞以德行著称,所以他看到这件事情的功能规模一样,但是他看到的是背后的劳民伤财,一定会损伤财物,让百姓变得负担更大,要付出更多的体力,而要返修的鲁国之人,他可能看到的是更漂亮,修完之后更美观。

商君书》当中有一段话,我们可以来延伸和引用,“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利就是这件事情的好处,百是一个量词,形容没有百倍的好处和利处,不变法,是不会轻易改变制度,改变方法的。

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如此,比如说在一个公司当中,我想改变公司的制度,改变方法,改变营销策略,这个时候需要反复的思考,他一定有很多倍的利处,这个时候我们才改变方法,改变制度。功不十,不易器,这个器指工具,人才,方法都包含在其中了,如果我们想去做一件事情,他的功效功不能翻十倍,不轻易更换工具,改变方法,更替人才。

比如说我们某一个岗位上,想换一个人,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复的思量,反复的思考,换一个人有没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功能和功效,如果有我们有及时的更换人,如果没有轻易不动。

我们生活当中所用的工具,也是一样的道理,说我今天想买一个新的东西,新的物品,新的工具,这个时候我就来思量,如果和本来的功能相近,没有必要更换,如果他的功能和功效可以延伸,可以延展,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这个时候我们是要更换的。

这里我们依然要取中,到底换还是不换,换也不对,不换也不对,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事物的变化,事情的发展,我们来取中。比如说更换窗帘也好,更换衣服也好,更换房子也好,更换车子也好,乃至生活当中的用度,办公当中的用品,都是这个道理,到底该不该换,我们要懂得去折中,如果他增加了新的功能和新的好处,我们要去换,如果他不能,我们这个时候选择不换。但是原有的东西,你要有得用,如果太破旧不堪,影响整体的进度和使用,这个也不行。

所以我们学习《论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要懂得事事取中,而如何取中,需要通过不停地学习,我们自己有智慧以后,做事情才能适度,才能取中。

孔夫子听到了闵子骞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也讲了一句话,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这个人不太讲话的,但是讲话总能切中要害,讲其重点,言必有中,这句话我们要往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延伸,去思考,我们在生活当中,讲话可能讲了很多,但是没有重点,不能切中要害。

我们每天在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工作做了很多,不一定能切中要害,我们和他人交流同样的道理,我们听别人说了很多话,但不一定能切中要害,没有看到那件事情的本质,我们如何才能切中要害呢?这是我们该要去思考和学习的。首先第一点我们要有智慧,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学习文化,我们增长见闻,改变我们的认知,提升我们的智慧。

以《论语》当中这句话为例,闵子骞如何切中的要害呢?他长期跟在孔夫子身边,学习了圣贤的文化,以德行著称,又有德,又有智,所以看到这样一件事情,他看到的是德,不能劳民伤财,这件事情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所以当一个人有了智慧,有了德行,再看待问题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学习了一年的圣贤文化,当我们懂得修身以后,你再看待问题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再看到一个身边的同事,他在升职,他在加薪,过去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表象,说他只是运气好,只是领导喜欢他的性格而已,当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你会发现实则不然,这个人做事情他能抓住重点,他能解决他人的需求,他能担当,他有智慧。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看到的各不相同,是因为我们的智慧变了,我们的认知变了,我们开始有仁德之后,不是生起那颗嫉妒之心,看到的是他的付出,看到的是这个人的内在和优点。

我们再举个例子,生活当中的朋友,做生意做得比较好,我们以前看到的是表面,这个人只不过是运气好,这个人只不过是兄弟姐妹或者朋友的帮忙,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当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以后,我们不再是嫉妒他的那颗心,这个时候我们才可能看到内在的真相,这个人可能口才比较好,可能性格比较坚韧,可能他人际关系处理的比较好,可能这个人懂得付出,所以他才能把生意做得很好。

我们看到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内在的规律,只不过我们没有那个智慧,没有那个仁德之心,看不到而已,为什么我们重点要反复地提仁德之心呢?我们只有智慧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没有这颗仁德之心,看待事情,看待问题会有偏颇。

比如说我们是嫉妒这个人的,我们怎么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呢?如果我们是以贪欲之心去看待这件事情,怎么可能看到真相呢?没有这颗仁德之心,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情绪在看待问题,都是用自己的偏见在看待事情,因为这颗心并不中正。

所以当我们有了仁德,有了智慧,这颗心是中正的,我们才能看到事情的根本。就以闵子骞为例,如果他不是这颗中正之心,不是这颗仁德之心,他怎么会看到劳民伤财,而对这件事情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改变,别人只是着了色相,说因为这件事情,翻修以后,可以看上去更华丽,但实则对这件事情的根本,并没有任何的改变。

我们在生命当中,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内在缺少了这个仁德,我们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只是色相,我们有了这样的思维,再去培养孩子也不一样,我们不是只看他的外在,我们要培养他内在的修养,内在的道德。

我们再去招员工也是一样的,我们不看他的表象,不是只看这个人说了什么,我们要看他做什么,不是看他讲了什么样的话,而是看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都是内在的。

所以要想言必有中,思必有中,行必有中,那我们就要通过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通过学习来的知识和道理,修养自己内在的德行,当我们有这颗仁德之心,中正之心,再加上自己的智慧,思亦可中,行亦可中,言必有中。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46097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