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里有一张黑白照片,我看了好一会儿,中间那个瘦小的老者是良师益友,曾老师,相互离开太久,多少有点想他了。

前排左三是曾老师
最近一次看见他也有些年头了,那天我驾车在一十字路口等绿灯放行, 一个熟悉身影从前方的斑马线上踽踽而过,一闪念间,那个身影告诉我,是曾老师。
我和曾老师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且同在一所学校英语教研室当老师,当年他52岁,比我年长,浙江人,矮小瘦弱、背部微驼,灰黑头发,是我认识最具个性,且所佩服的人之一。
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但有人遇到困难,他即当仁不让,全力帮忙,一次,学校有个老师生大病,一向不善言语的他却在教研室里带头捐款帮扶。
我总结了他生活和工作两大特点,且用下面的文字加以描述和勾勒,尽可能把曾老师精神内涵丰盈起来,从不同侧面说明曾老师是一个务实、求真、独具个性之人。
一是他平时爱使用铅笔或蘸笔写字,削铅笔的小刀和墨水瓶是他办公桌上与众不同的主要物品,尤其是蘸笔,即便在八十年代中期也不多见,他却独好这一笔。
再就是他衣着单一、朴素,春夏秋三季里,一身蓝色和灰色衣裤好似是他衣着的唯一,10月中旬,北方冷风瑟瑟袭人,他仍赤脚穿着一双前后露空的塑料凉鞋,就凭这点,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他是一个硬骨头,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冬天戴一顶军绿色驼绒棉帽,脖子上围一浅豇豆色围巾,上身穿一件短呢子黑大衣或蓝布棉袄,脚上穿一不太时髦的翻毛高腰劳保皮鞋,一年四季,寒暑更替,他用特有的一种精神与刚毅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老人的背影 网络图片
二是他不兴讲课艺术,可能和他少言寡语的性格有关。我曾听过他一堂课,他讲课时,声音低缓却穿透力极强,语速张弛有度,但不论讲语法、句子结构分析还是踱着步子朗读课文,很少抬起头用眼睛和学生交流,他不兴什么讲课艺术与教育心理学,只是自顾自地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他日复一日地走上讲台,年复一年地走过岁月。

老师在上课
慢慢地我知晓了他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中一名英语翻译,一个以笔为枪的战士,后由于不擅长口头表达,只能主做英文笔译了,再后来转业当了英语老师。他英语水平在远近中学里无人可匹敌,就是讲课方面有点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遗憾。
有一次, 学校为了提高英语试卷制作质量,逐渐摆脱蜡纸钢板油印既费时、费力还不清晰的窘境,从北京购回一台英文打字机,当时谁也不会操作,我年轻就落在我头上了,但没想到打字机说明书是波兰和俄文版,因此,头瞬时大了起来,脸上写满了焦躁和不安,弄不清如何使用和保养,怎么能谈得上下一步工作呢?
这时,曾老师要了说明书,说试试看能否翻译出来,不到半节课的功夫,满满用铅笔写了五张横格信纸的汉语译文摆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又惊又喜,惊的是他怎么连俄语都懂,喜的是在我一筹莫展之际,他向我伸出了援手,后来曾老师说,最早他是学俄语的……。
……
望着眼前的黑白照片,和曾老师一起的画面如流水般在脑子里一帧帧展现,由于时空相隔的缘由,只能心里默默地问候一句,“曾老师,你还好吗!”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3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