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初中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的推进与落实、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会出现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优秀栋梁,学校理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家校携手共育来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五育”并举,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加强学习,明确方向更精准

(一)广泛宣传,多元引领更到位

自从教育部出台“双减”和“五项管理”之后,学校基于“学习—研究—运用”的模式,通过行政研讨会、党政工团扩大会,深入学习上级部门相关文件,及时传达最新政策。并迅速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科室,研制方案,组建团队,规划思路,深入研究。利用校园电子显示屏动态展播宣传,有效开展“政策进万家”家访活动,印发“给家长的一封信”广而告之,对特殊家庭更要耐心细致地正确而精细的解读和正面引导,让政策家喻户晓。同时,通过集中召开家长培训会和座谈会,全面调查收集意见和建议,让政策落地生根、落细落实。

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详细介绍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系统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了科学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了时代性,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增强了整体性,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配合;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课程实施指导,做到好用管用。这些,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更给力

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观念如果存在很大差异,教育策略和行动就会各不相同,很难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家校共育第一步就是家校统一思想观念,后续的合作才会有意义。

我校十分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邀请校外专家给家长们作专题讲座,校内每个年级优选2-3个优秀骨干班主任组建“家长培训”人才库,精心设置30多个专题培训课程,分批分段分时加强家庭养育指导。学校分层召开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下发“我为学校献一计”征求书,集思广益,凝心聚力,真诚相待,共同商议行动方案,最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校再形成规范的文案,并严格执行,逐一落实。

家校共同研讨并探索教育对策,尽量选择最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针对个别家长持“学习无用”的观念,家校研讨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的问题;针对学生挑食现状,家校探讨怎样合理配置营养餐和优化学生的用餐意识及餐饮礼仪等;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学校专门召集爷爷奶奶及临时监护人调研座谈;探索“幼小衔接”规范化、科学化,就提前落实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针对学生青春萌动叛逆等现状,就及时研讨六年级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毕业期管理;针对小学男生大多落后于女生的现状,专门组织男生的父母座谈研讨;针对手机的使用及管理问题,研讨生活学习中手机的利与弊;针对学生作业辅导问题,深入研讨作业设计的“量”与“形”。

二、携手同行,科学育人更有神

(一)优化作业设计,确保学生学业更精

在正确认知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奠基下,家校共育仍需要通过多样的实践形式来进行巩固。教师要创新设计调动学生及家长积极性与参与度的实践活动,比如:设置亲子课程、亲子作业、亲子户外实践研学活动等,丰富内容、淡化形式,增强操作体验、减少机械记忆,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内驱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作业的主动性。

在“双减”实施下,年级备课组研读教材、尊重学情、整合设计,精心备课,合理调控,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留足学生课堂作业时间。作业设计时,紧扣教学目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基础性达标作业,也有开放性拓展延申,还设置有趣味性、活动性等作业,体现巩固性、发展性、层次性,或当堂、或定时、或定量组织让学生书面作业。家校都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学生的视角和学习需求,设计学习基础、学习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的分层型作业,优化作业结构;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主题式作业,提高整合能力;设计生态型作业,提升综合素养。在减负作业设计中,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续写,对巧解数学习题进行方法提炼尝试写数学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导处不定期检查学生课内作业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公开评价与指导。课外作业,严格执行上级规定,1-2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多以个性化的口语交际、诵读积累、实践体验为主。根据教委要求,适时进行“作业公示”,接受校内校外及各界的指导与监督。

(二)落实学生睡眠,确保学生精神更好

“根子在学校,配合在家长”。学校严格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学生每晚保证10小时睡眠,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午饭后有2小时自由活动,夏季组织学生午休午睡。“只有睡得香,才能学得好。”学校督促家长引导孩子制订居家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把在校5天的午休习惯带回家庭,家长周末也要积极配合、督促到位,提倡家长带头午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及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学生尽快入睡,提高睡眠质量。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提升精气神。

(三)丰富学生读物,确保学生眼界更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通过“与经典同行,与诗词为伴”的诗词教育理念影响和带动家长,构建1234“一读—二诵—三创—四展”的诗教体系,倡导海量阅读,浸润师生心灵。

通过分层分段实施课外阅读,让每个孩子经历低段“咏诵入诗境”、中段“品读悟诗意”、高段“创作咏诗情”的不同发展区,在不同时段获得相应的发展。通过创办《小荷初露》《诗润童年》《帅启童梦》等诗教校刊,学生的“经典诵读”“经典过级”“经典演绎”常态化、序列化和课程化。学校分段向家长推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无条件养育》《正面管教》《奖励的恶果》《为何家会伤人》《陪伴是最深的爱》等阅读书目,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尤其是在读书节期间和寒暑假,倡导家长和学生互相监督读书情况,互相签字认可,填写学校的调查问卷、写读后感,将读过的书拿到学校来互换展评,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家长学习的问题。学校积极营造家校读书氛围,培养家长的读书习惯,提升家长的素质。

课外读物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推荐分“必读”篇目与“选读”篇目,充分利用走廊开放式图书柜、图书阅览室、教室图书角等阵地,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课内读、课外读”“学校读、家里读”,从评价激励“敢读”、创设情境“乐读”、媒体辅助“想读”、拓展创新“多读”、示范引领“会读”多个维度,树立学生“敢读”的信心、唤起“想读”的欲望、萌生“乐读”的情趣、形成“多读”的习惯、进而提升“会读”的能力。让学生底蕴更厚、眼界更广。

(四)锻炼学生体质,确保学生体魄更壮

“每天运动1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学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坚持“强身健体,以美育美”体艺发展思路,组建项目众多的特色体艺社团。除了课表中的体育课,还要天天坚持眼保健操和两次大课间活动,把律动十足的自编操、花样跑操和一分钟跳绳、高抬腿坐位体前屈等体育素质训练项目相融合,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的体育运动量,也关注了学生体能、技能和技巧。

“体育课程的落实,功在平时,重在过程,导在评价”。每学期开展形式多趣味浓的运动会,如晨操晨练、课间武术操、足球赛、篮球赛、田径赛、课余体育特长集训……校内以技能训练为抓手,以各项赛事为载体,激发学生乐于锻炼的兴趣;家庭里也要“小手牵大手”形成常态习惯,长期坚持巩固基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赋予的快乐,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心、夯实了体育根基、强健了体魄,既接受了学校里真实检测和及时评价,还提高了公平竞争、团结合作、意志坚强、规则意识等。

(五)引导学生劳动,确保学生意志更强

在“双减”政策之下,教育教学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真实生活体验,其中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是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观;教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爱劳动爱创造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不仅关注“做”,也要关注其教育背后的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双减”实施下,学校要整体构建劳动实践方案,把日常劳动教育分段、分时、分层来实施,确保“家务劳动天天练”“班级事务人人管”“校级劳动周周干”。适当引导学生采用文字描述、照片记录、视频分享,家校配合“严要求共执行”。家庭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备菜煮饭、洗碗拖地、洗衣收拾、端茶递水、上街购物等,为家人分担任务,践行优良的家风家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培养责任担当的意识。班级内:教师具体指导,责任到人,轮流体验,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校级任务:学校统一策划与布置,1-2-3年级负责整个校园的卫生打扫及植物养护;4-5-6年级到学校周边社区街道开展环保宣传和保洁行动。正副班主任具体指导,科任老师协同参与,部分家长轮流协助,校园保安跟队护送。寒暑假开展“文明小义工”行动,学生在自己小区或邻里社区,每天坚持30分钟义工劳动,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奉献意识和感恩情怀。结合重大节假日开展“爱心公益·创意劳动”,倡导学生发现并纠正不文明现象,图文并茂记下来,“小手牵大手”传递爱心,争做文明使者。每学期集中进行“生活技能大比拼”,设置劳动竞赛项目,对各班全体学生进行随机抽测和检阅。

(六)严控手机管理,确保学生思想更纯

学校加强成人培训。教育部办公厅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手机”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上级文件指引下,学校分别从教师、家长、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开展问卷调查,对教师和家长举办专题培训,提醒教师和家长都要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利用手机玩游戏、刷抖音。严格课堂教学秩序,教师在课堂上不接打手机,更不得在学生读书、做作业期间看新闻、发微信、聊QQ等。

学校加强学生正面引导。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集中宣讲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自控品质。分年段开展“我和手机的故事”演讲与征文比赛,开展“我眼中的手机”“手机的利与弊”等主题辩论会,组织学生观看新闻,查阅资料,从多角度促使学生自我体验、小组讨论,厘清认识,不沉溺于手机,有效控制手机的使用,尽量不带手机到校,避免分散精力、影响视力、干扰学习。学校通过加强手机管理,杜绝学生“无所事事、胡思乱想”,确保学生的意识正确、思想纯洁,让学生的精神更富、更有正能量。

(七)优质课服活动,确保学生发展更全

学校的课后服务实行全校教师拉通安排、校内校外互动交替,从“班级”和“校级”两个层级来设置,让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乐意参与。

“班级服务课”主要从学科知识层面来安排,对学生分类建立学习档案,制定分类辅导计划,提出针对性措施,采取一一对应的辅导方法。确保作业不出校门、不进家庭、不进培训机构。

“校级服务课”主要从科技、跆拳道、武术、古筝、篮球、足球、书法、主持播音等综合艺体特长来开班,积极践行“德润童心个性飞扬”的育人理念。比如:艺术服务课,专业老师进行创作指导,学生分年级分班全员登台展演,感受艺术文化,懂得欣赏美、创造美等艺术品质;科技服务课,专业老师指导发明创作,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小手创作大智慧”,逐步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法治安全心理健康服务课,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心理咨询室、图书阅览室等,聘请校内外辅导员举办法治、安全、卫生、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专题讲座,渗透思想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入脑入心。“魅力爸妈进课堂”家长课程,有特长技能的家长充分挖掘和正面引导,因地制宜创造性开设。有厨师绝活的,请来示范“做包子、包饺子、擀面条”;有手工编织技能的,请来当手工辅导员;有医生的,可以到班讲解“医疗卫生、预防疾病”等常识,等等。想方设法给家长提供机会,让他们把特长作为课程带入校园、走进班级,为学生提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学习课程,让家校共育取长补短,动态互补、共育共研,形成有效合力。这种家校联动的有效合作,自然拉近了家校距离、增进了情感,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变“单打独斗”为“多管齐下”,多方育人、全员育人,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双减”“五项管理”及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落实,任重而道远。“爱在心中,爱在行动!”“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学校教育确实要与家庭养育携手同行,发挥资源优势,营造育人氛围,提高教育质量,让家校共育博爱不减,助力学子健康成长!

:本文为“重庆市2022年度家校社共育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双减”之下家校共育实践研究》(渝教评院[2022]96号,课题批准号:JXPY22022)成果。

作者:魏大学

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一小学

编辑:王波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初中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46097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3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