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性,是指社会某个事物现实存在的内在原因及必然性,同时指该事物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还指该事物与它事物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普遍性。
实践已经证明:分析研究事物,掌握其内在矛盾性质和对其它事物的作用程度,特别是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和社会带动作用,必须对其进行现实地看、历史地看、发展地看、辩证地看、全面地看。因为,对社会任何事物现实地看,解决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历史地看,解决事物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发展地看,解决事物变化过程中矛盾作用存在的动力问题;辩证地看,解决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制约关系的矛盾性质问题;全面地看,解决对所涉事物进行系统、整体评估的实质性归纳,并得出正确结论的实践问题。
文学作品,既不是作者单纯的闲暇游历而动笔,也不会是作者的心血来潮而为之,更不是苦爬格子的自找辛劳与煎熬,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当人们体会到人存在的社会性时,就会感悟文学作品的作者,作为社会人的存在,在具有倾向性的思想意识作用下,通过文学作品表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这是有写作能力的人,集社会存在之所悟,汇社会现象之所系,析人们的社会关系之所思,题社会生活规律之所需,奋笔疾书的正常之举。
文学作品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历史性作用,特别是流传扩散作用,使其成为某个时期人们对当时社会多视角认识的一个层面。同时,还可以形成人们立体、多维认识社会诸多方面或侧面的广泛性认知。这是文学作品客观历史性作用的核心内容。
文学作品有“笔写”、“意写”、“心写”的层次区别,有作者视角显示的正误区别,更有小中见大、以此知彼的范围和深化程度的区别。
所谓笔写,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初步认知,以及浅层意识展现。一般是以单一事物的线索展开,表现较为狭窄的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容。
所谓意写,要比笔写深刻一些,事物与事物的联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互感交叉,从而反映作品的中心思想和认知程度。其映射范围相对扩大,有了事物一定的立体、多维的展现趋势。通过事物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悲欢离合脉络,带给读者喜怒哀乐的共鸣与深思。
所谓心写,是作者把自己完全代入到文学作品中,给自己找到至少一个角色,通过这些角色生活的深入程度,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形成较全面、较深刻、较完整的社会性观念,来展示价值观、人生观。借以对读者形成深入程度的社会性价值考量,从一个侧面、一个部分甚至从一个实例对读者形成某种完整的、全面的社会认知导向性的影响与渗透。
虽然文学作品最终是落在笔上,表达某种思想意识,倾注大量心血,但并不能说明以上笔写、意写、心写三者具有内涵相同、等量齐观的深度。
以上分析,阐述观点的实质是:泛泛说事的一类,可以归纳为笔写;把事连贯起来,环环相扣,表达某种思想意识及倾向,可以归纳为意写;把事写得血肉丰满,笔中透情地展示某种社会性大道理,可以归纳为心写。
有文学作品,必然提及艺术性问题。艺术性貌似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然而,艺术性实质上也是有所区分的。不同阶层人们认识的艺术性,不可能没有区别与分歧。《黄河大合唱》的宏大历史背景,深刻的艺术展示与效果,给人以极度的震撼。但如果把《船工号子》用西方理念“艺术加工”后,老船工不一定认可。因为老船工可能认为,你的艺术加工或许把我们认定的《船工号子》的“魂魄”搞丢了。所以,艺术在客观上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理论和实践效果差异,为什么人服务的底线差异等等。艺术,绝不能脱离文学的意识倾向性、民族性。其艺术性必然要依附于社会积极进取的意识倾向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精髓,才能展现和具有生命力。这是文学艺术客观历史性作用的实质。
文学作品和艺术的社会性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相联系,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观赏者。其中客观存在的精神与意识传播功能,决定了文学作品为社会服务的必然性和长久生命力。
任何文学话题及其艺术性,都可以找到其社会性的存在依据,没有完全脱离社会存在的文学话题和艺术性展示。民族的艺术展现形式,不仅仅是世界的,更应该是融合世界范围的相关艺术形式加以改造和提高,为我所用,从而升华为世界性的艺术形式。而不是简单搬运,盲目崇拜,生搬硬套地全盘西化。这样,以文学作品形式划分归类的文学艺术,其带有根本性、原则性、历史性的本来面目,就完整地、全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