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3年高考仅剩下60余天,教师在学生复习后期的作用愈加显得重要。为此,给教师提出决胜高考的十条建议:
一、对待学生强化服务,做到“四个克服”
一是克服定型论,用自信树立学生的高考自信。老师有自信,学生有力量。不能认为认为大局已定,无法改变现状。一切皆有可能,一次考试一个变化,劲可鼓不可泄。努力让学生保持好的思想状态,排除干扰,相信潜能,战斗到底,创造奇迹。
二是克服自觉论,用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认为高考临近,学生会自觉学习。惰性依然是学生备考的大敌,即便在此时,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学习状态还达不到。瞌睡、不专注、不投入等现象在课堂依然普遍存在。要强化课堂管理、课堂要高效,要强化自习值班、到岗要尽责,要强化作业管理、作业要分层。努力让学生保持好的学习状态,目标明确,忙而不乱,限时高效,累并快乐。
三是克服唯课论,用沟通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不能认为抓住课堂上好课就行了,心中只有课堂。情感来自于沟通,没有沟通哪来的情感。多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聊聊天,问问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对学生的精神鼓励是巨大的,情感的积极必将带来行为的上进。努力让学生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激情无限,动力满满,积极向上,无所畏惧。
四是克服实力论,用鼓励培养学生的考试心态。中科院王极盛教授总结的“高考成绩=实力+心态”告诉学生,没有好心态就不能正常发挥,更谈不上超常发挥。高考中,有10%的学生发挥超常,40%的发挥失常,决定因素就是心态,不是有实力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不要让学生有考不好对不起家长、对不起老师的愧疚感,更不要有考不好前途就完了等极端想法。努力让学生保持好的心理状态,不骄不躁,平和冷静,张弛有度,自我调控。
二、对待自己强化责任,落实“四个转变”
五是转变备考理念,把高考对教学的引领作用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
新高考改革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能力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体现区分度,服务于国家选才。与老高考相比,打破“以纲定考”,遵循课程标准,有效引导教学,从而实现教考衔接。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以纲备考”的传统理念,改变“题海战术”的传统套路,破除“机械刷题”的传统训练,建立起与新高考相适应的理念、方式,把学生关注点从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转变到理解应用、解决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上。
六是转变备课方式,把备内容、备设计、备学生完美融合到一起。
备课好是上课好的前提。要重视设计教学内容,更要重视设计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要重视知识罗列,更要重视思维训练;要面向全员,更要分层要求。
教师要改变站位,站在学生“学”的位置,设计学历(练)案,加快完成备课的革新。由重视确立教学目标到确立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综合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学习目标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是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由重视设计教的方式到重视设计学的方式,由重视书写教学内容到书写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以及规律方法等。要努力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设计分层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七是转变教学方式,在限时训练、习题讲评、补偿练习上下功夫求突破。
上好习题课、讲评课,解决好练习不限时、讲评就题论题、评后缺补偿练习等问题。练习要精选试题,分层布置作业,保证作业的有效性。讲评要把课上讲评和课下面批结合起来,围绕学生出现的书写凌乱、不会审题、思路混乱、答非所问等现象,说问题,讲方法,谈方向,着重培养信息提取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运用学科术语规范作答能力。高度重视学生错题本的积累与使用。
八是转变评价方式,把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丰富评价内容。
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点评缺失或者过于简单,课堂进程特别是提问缺乏尊重、温暖和热情;二是学生自评缺失或者不到位,不会总结反思,不看达标程度如何,缺乏获得感。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如果学生每节课后或每天能自评学习效果,他们就会累并快乐着,获得感会让他们学习劲头更足。
三、对待同事和家长强化合作,落实“两个加强”
九是加强教学研讨,凝聚教学合力。研讨剩余60天的复习计划,具体到每一周每一天。研讨每一课教学,落实“一课一研”。研讨高考新题型、多解法。研讨每一次模拟考试的得与失,命制补偿性练习;让学生建立“考后反思分析表”,完善错题分析;对临界生建立“考试成绩诊断记录表”,突破临界值。
十是加强家校沟通,凝聚共育合力。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能让家长更加焦虑的,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家校沟通更重要。要通过面对面、网络、电话等方式,全员性、分层次、有重点与家长沟通情况、通报工作、提出建议,让家长时时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2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