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市一模语文阅卷反馈
现代文阅读(一)
- C(3分)不正确的一项为C。材料二第二段,“照相机发明之前,手工摄影实际上便是绘画的主要社会功能”,“西方古代大师们其实是他们当时社会杰出的摄影师”,然后说这个评价“并非抹杀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可见“真实记录”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属于社会价值,而非艺术价值。
- B(3分)正确选项为B。A项提到“无法被定义和分析”,材料中并没有这样的判断。C项说“不明白知觉学派要义,就无法找到合适观看艺术品的方式”,过度拔高了知觉学派的重要性,属于绝对化表述;且与无法欣赏儿童画之间也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D项绘画作品的无题和古典诗词的无题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形象之美往往非语言能代替,语言可能反而起干扰作用,而非选项所说绘画美更能体现意味深远的境界。
- A(3分)材料一是从欣赏角度,材料二从创作角度,只有A项是“论画”,且材料一第3段主要谈“绘画不是对世界的模仿”,画家的创作在“建构一个图像性事实”,所以欣赏画作宜多关注画家表现物件的“手法或曰方式”,而不是“画作与模特是否相像”。
- 第4题阅卷反馈:试题总分4分,均分1.51。
得分点:精准答到材料一侧重艺术欣赏2分,材料二侧重艺术创作2分。或者具体展开:绘画的形式和主题不可分1分,感知作品的表现形式1分。对形式美的发挥/创造/创作2分。
学生答题情况:极少数能精准答到欣赏和创作。大部分能写到感知作品或者通过知觉来感受作品得1分,很多人写材料二侧重绘画形式美,不够精准不得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看明白文章层次,误写为绘画的社会功能,不得分。
改进措施:加强信息类多文本整体把握能力培养,重点夯实侧重点题。
第5题试卷分析:总分4分,均分1.97
评分细则:1.第一点答到“儿童主要凭感受与感觉”或“随意创作”给2分,多数同学能抄到原句。2.第二点答到“画家创作通过独特手法构成有序整体或用各种细节构成有序整体”给1分,一般能答到“有序整体”就给1分。3.第三点答道“斗争、解放、超越、反叛”等类似词语给1分。
典型错误:1.抛开材料内容分析题中所给画作《奔流》。2.不同意题干中“有人认为”的观点,另起炉灶。3.答成“儿童和绘画大师创作都凭借感觉、感受”。4.“儿童”这个点只关注到“错觉”,照抄“他们所感受到与表现出来的往往超过了客观的尺度”。5.认为儿童涂鸦“简单”,大师创作“意境深远”。
现代文阅读(二)
6.选D(错在“对自然和自由的渴望”,女孩对核桃树下金银花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从未关注的另一世界,同时女孩对“我”的态度,也使总与世界作对、与外界拧巴的“我”感受到一种温情和善意,出现幻觉把这种情绪外化了)
7.选C(《百合花》《哦,香雪》中的物象“百合花”“火车”“文具盒”,都属于有具体象征意涵的小说物象,“核桃树和金银花”在小说中很难说具体象征着什么,但它们带给主人公“一种超越性的精神领悟”,这也是《百合花》《哦,香雪》中的物象不具备的作用)
第8题阅卷反馈:均分2.06。
得分点:交代职工宿舍情况1分,小说情节完整1分;打通了17岁的我和现在的我两重叙述时空(营造出与读者交流的场景)1分,丰富小说内涵1分;通过对积极进取的开拓者的肯定(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对平凡人生的接受和接纳)1分;表现我的成熟和成长(深化了作品的主题)1分。
学生能写到的:使情节完整;营造出与读者交流的情景(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丰富小说内涵、深化主旨。
学生答案情况:1.对内容理解有偏差,学生普遍认为文章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核桃树和金银花对人的启示,或者很宽泛的写表达了作者新的感受。2.部分学生写这种是留白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理解偏差。3.很多人写与标题相呼应,或者与上文我的内心感受相呼应。4.学生都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答案未涉及这点。
第9题阅卷反馈:试题总分6分,均分:2.07分。
评分细则:共3点,1点3分,任答2点满分。
1.核桃树和金银花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存在(1分),使“我”反思、鄙弃自己庸俗的金钱观(2分)(或令“我”重新审视生活,或改变我过去的生活状态,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或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或对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对人生充满信心,希望等);
2.核桃树和金银花让“我”重新找到与外界的连接(1分)(或是外界,女孩与我的连接等),让我改变了对世界的固有认识(态度等)(2分)(或以温柔善意态度面对世界;)
3.核桃树和金银花让“我”认识到真实的自我;(3分)
学生答题情况:
第3点“认识自我”答到的较少;1、2点居多,其中核桃树和金银花的自身内涵答得到的很少,对“我”的作用意义答到较多。
典型错误:
1.受选择题误导,未读懂文本,转而重点去答对自然和自由的渴望;或答对女孩的怀念思念,甚至是爱情的朦胧等,以致失分较多甚至0分;
2.文本细读能力不够,分层意识不强,未结合主人公前后对自我和对世界的两层改变,答题较多且散乱。
文言文阅读
10题
答案A
【试题分析】“有寇”“无事”构成对称,排除C、D;“将将教习之”第一个“教”是动词“带领”,第二个“教”是名词“将领”,选A,意思为“带领将领训练他们”,前面四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孙炎。
11题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均分1.7左右,正确率57%。B选项考查的文化常识虽然对学生来说有点陌生,但是结合语境,从下句“听其辟任”是可以推断出这个词应该和官职的任免有关系,而不应该是选项中的“颁布法令的文书”。
12题
答案B
【试题分析】平均分2.8,得分率比较高。原文是:“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不起,以一宝剑送炎”,选项中“立即亲自登门拜访”明显错误。
13(1)
【试题分析】
1.“加兵”学生多译为“增派军队”“加重兵税”“增加兵力”“强制当兵”等,不能理解原意“使用武力”。
2.“面谕”的“面”不能体现活用特点,很多人译为“亲自”,与“当面”“在面前”等不吻合。
3.“安”错误地译为“安顿”“安置”“安排””安定”,不能体现活用特点“使……安定”,译为“安抚”,视为正确。
4.“厉”字是个难点,学生不能根据前文来推断其意为“残害”,误译为“厉害”“严厉”的很多。
在整句句意上,错误也很多
- 开头“主上”直译成“朱元璋”“君主您”“主要上级”并不合乎此句口语特点。
- 第二分句意为“命令我与人民交涉”“命令我来当面征收百姓”“命令我亲自教谕平民”“命令我来面对、带领并通知你们”“命令我来面试你们众民”等。
- “将以安尔”译为“将他们安定下来”“等到你们安定了”“这些军队会保护你们”“大王将用安抚的方式对待你们”等。
- 第四句“非厉汝也”译为“而不是对你们严厉”“不会严厉施政于你们”“而不是通过侵略压迫你们了”“不要激励我”“而不是用强制手段对待百姓”等。
教学建议:1.进一步重视实词的积累、整理。
2.注意易误词的辨析,翻译时注意合理选择词语。
3.注意纠正错别字。
4.重视读懂原文,读懂情境,重视语句表达。
13(2)
【试题分析】
1.评分细则:
第一句 绐:欺骗、哄骗(1分);状语后置句(1分),意思错误不给分。
第二句 本情:本心、本意(1分)。
第三句 句意通顺、正确(1分)。
2.答题情况分析
(1)重点字词翻译不准确。如“绐”,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很陌生,翻译错误或不翻译。有学生翻译成“假装”“说谎”,不给分。“本情”很多学生翻译成“本来的情感”、“本来的情况”、“本性”不给分。
(2)状语后置句大多数学生没有翻译出来。
(3)第三句很多学生不结合语境,翻译成“自己留下祸患”,语义不通。
(4)有少部分学生人物关系没有理清,随意添加“他们”“你们”等代词,不合语境。
3.对学科教学的建议
(1)结合需要背诵的文言文强化基础字词、句式的积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强化语境意识,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推断的能力。
(3)文言文翻译教学中要进一步强调字字落实,文从字顺,译文要逻辑合理。







14题 均分1.8
第一点:受孙炎恪守君臣之礼的感召。
答到:封还宝剑,遵守人臣之礼;对皇帝忠心;克己复礼;忠诚,即1分。
但答品质高洁、品德高尚、不重私利,不得分。
第二点:钦佩孙炎的才华。
答到:被孙炎言谈所折服;觉得自己比不上孙炎,即1分
第三点:感受到孙炎再三邀请的诚意
答到:多次派使者邀请;使者多次往返;孙炎礼贤下士的诚意;诚意满满,即1分
主要问题:
1.答题区域认为就是“致基于京师”的前面一句话,所以只答到一点;
2.一味抄写原文,不加解释,如“何敢望哉”;
3.只有陈述没有概括,关于事件写了很多,却无法进行提炼。如很多学生写“认为刘基送给他的宝剑,应当送给天子,不能私受,所以还了回去”。
4.不分点,书写潦草。
5.写很多,妄图以量来取代质,导致老师找不到重点,反而失分。
得1分

得2分

得3分

得3分

整改意见:
之前的文言文简答题一直相对简单,以理解文本内容为主,导致学生比较忽略这道题。
还是要重视本题,尽量提升学生文言文概内容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
15题:答案D
【试题分析】
本题均分不高,文科均分为1.7,理科为1.68。 “洒脱自然”不对,尾联的“衔泪雨”就可以看出。很多同学误选答案B,B选项考查了“无理而妙”的手法,学生不够熟悉,反应不过来。
16题:
【试题分析】
1.本题文科均分为3.8,理科均分为3.9。
2.阅卷标准:本题阅卷标准较为宽松。总共五点,每点两分,答对3点6分——“期待早日归来、依依惜别、离愁别绪”;“对友人仕途之路的美好祝愿”;“对友人仕途艰难的担忧”;“对友人怀才不遇、华发早生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美好年华逝去的感慨”。
3.阅卷情况分析:
本题学生差距较大,6分的不少,0分的也不少,4分的最多。
基本上能答出期待早日归来、依依惜别、离愁别绪”,其他点各有体现。下面2图均为6分的答案。


0分的主要是审题不清,或者误将颔联当作颈联,也有极少数对颈联分析完全错误,甚至答不出“依依惜别”的。下面2图均为0分的答案。


较为普遍的理解错误情况为将“潘岳二毛”理解为对作者自己的描写,就错误地理解为对自身怀才不遇、早生华发的感慨。
复习建议:
1.强化审题意识,抓住关键句。
2.强化诗歌常识和常见手法的把握,重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以对不同的诗歌题材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复习。
第17题:
名篇名句默写。得分情况:文科均分3.41,难度系数0.57;理科均分3.9,难度系数0.65。答案补充:第一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也算对。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1.背诵混乱,默写的时候篇目混淆,胡乱作答。
2.错别字较多。比如“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惟”写成了“唯”,“空里流霜不觉飞”的“觉”写成了“绝”,“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写成了“予”。
3.第二句,没有关注到“借其他景物”来描写月亮,许多学生写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
4.第三句,一些学生仅关注秦王的“奢侈无度”,而忽略后文“让百姓心中充满恐惧且极度憎恨的句子”。许多学生写成了“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5.第三句,许多学生记忆混淆,写成“敢怒而不敢言”。
教学建议:
1.名篇名句默写,还是要夯实基础,注重理解,让学生踏踏实实默写。
2.要强调语境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默写的上下文语境。
3.平时默写训练注意对常见错题的归纳总结和积累。
语言文字运用
第18题:
均分0.5,难度系数0.16 。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1.揣摩语境不足,随意作答。如第一空大多同学对节目持完全否定态度,填写“平平无奇”、“乏善可陈”等等。
2.成语积累不足,胡乱凑数。第一、三两空正确人数较少,即使意思接近但大多不是成语。
3.书写潦草难辨,错字较多。比如“拨云见日”的“拨”写成“拔”,“赏心悦目”的“心”写成“欣”,“心旷神怡”的“怡”写成“移、宜”等等。
教学建议:
1.加强语境揣摩,提倡文本细读;2.夯实语言基础,尽量分类储备;3.训练提供情境,侧重近义辨析。
第19题: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A选项“雷锋”此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其他选项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第20题:
本体重点考查学生赏析句式效果的能力。
首先在典雅方面,多用四字词,“唯美多情”“悦目舒心”“从容安静”(1分);引用杜甫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1分)。其次是活泼方面,多用短句,间以对句(1分);整句与散句结合(1分)。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学生大部分能答到短句、四字短语、古诗词、散句等关键词,但是在具体的表述过程中会出现词不达意、错别字现象。小部分同学会出现审题错误,答题过程中具体分析了语段内容的手法等。

1.学生大部分有意识地联系具体文章内容去谈,有一部分同学审题不清,止于对语段内容的分析



2.表述不清,词不达意 尤其是“嵌入古诗名句”,学生会表述成“诗化的语言”,这就已经是表达出来的结果,而不是导致这一表达效果的原因。
3.有部分学生书写不清晰,可能会导致失分;答题时关键词不突出,容易造成失分。


【教学建议】
多数学生失分是因为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在后续阶段复习中,语用的答题特点需要再明确,术语表述的规范需要再强调,书写能力也要提高。要让学生读题干时分清表达效果和造成这个效果的原因。
第21题:均分3.5。
1.试题分析和学生答题情况
第一处:根据前文“气候变暖”“使”“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得知补写的句子填写得应该是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的结果。而文段的核心问题是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由此得出答案:“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答案。批卷过程中:使、导致等词都算正确,得2分,但是学生写成“导至”、“导制”的不少。
第二处:“由于气候变暖,从……深度”和后句“导致海水体积膨胀”,可以得知这句话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主语,很多学生没有主语意识,典型错误答案“受热升温”,整个语句是成分残缺的病句。再根据上文语境“受热后膨胀”得出答案“温度都在增高”。
第三处: 一半同学写的是“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或者“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不给分。一小部分写得是“1米的影响非常重大”,给1分。很少一部分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实际批改过程中写成“为什么强调这1米”这一类,给了2分,但是写成“这影响非常重大”不给分。总结“1米”是得分的充分必要条件。根据上下文语境主要谈的是海平面上升1米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如果写“这”,存在指代不明确的问题,所以必须写出1米。如果写“影响或者后果很严重”跟后文的“这个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本质是重复的,不给分。
2.教学建议
补写句子既要方法指导,更要实践操作。所以,在最后一阶段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反思问题,第一次补写不对,再给一次修改机会,然后再补充方法或答案,是否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
第22题:均分2.35。
试题分析:第一个采分点考查主客关系,“对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错误,学生的正确改法主要有:
1.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
2.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洼地和岛屿影响最大。
学生的错误主要有:
1.没有弄清楚主客关系,改成“沿海低洼地和岛屿对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
2.看出错误,但修改时只是把“对”删去,没有添加介词,造成语句依然存在语法错误,如“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
3.添加错误的介词,如“被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因为(由于)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
4.句子修改本身没有问题,但修改之后表达重点改变,与下文无法衔接,如“对沿海低洼地和岛屿影响最大的是海平面上升”。
第二个采分点考查“低洼地和小岛国”并列不当,学生的正确改法主要有:
1.低洼地国家和小岛国;
2.处于低洼地和小岛的国家;
学生的错误改法有:
1.处于低洼地的小岛国;
2.拥有低洼地和小岛的国家;
3.低洼地和小岛国的人民;
4.这些国家(前面没有说什么国家);
5.小岛国(直接删去低洼地)。
教学建议:
语病分析题为备考重点,须查漏补缺,专项突破,提醒学生关注语境,联系改句的前后文,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语意连贯。分析句子语法结构(找主干),熟练掌握标志法判断语病的方法,熟悉语病类型。
第23题:
本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较为贴近2022年的高考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从批阅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缺乏对这一类作文题目的基本的理解把握能力,不能紧扣材料后围绕主题的热爱、坚韧、突破三个关键词展开,脱离主题谈“阴影”和“光明”;或者对三个关键词的内涵理解不正确,认为“热爱”和“兴趣”同义,将“坚韧”和“坚持”画等号;或者脱离材料理解“突破”的含义,认为“突破”是成功的条件。
(2)逻辑不通,宣扬痛苦哲学,认为“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也就看不到云中隙处的阳光”,或者大谈“幸福的痛苦”,完全不考虑逻辑和现实。
(3)不能把握“热爱”“坚韧”“突破”的内涵,乱用意象,却不联系材料分析阐释,批卷中遇到不少“梅”“小草”“蝉”都有这样的特点。
(4)文章框架不明,思路不清,不符合文脉清晰的要求。
一模后,离高考还有70多天,根据本次作文情况,建议下阶段作文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严格强调落实“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要求,在审题、结构等方面加强指导;
(2)进一步强化概念内涵清晰的要求,学生对题目涉及的核心概念一定要准确界定,辨清内涵;
(3)注重问题意识,提高议论性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力争做到文章有的放矢。
23题 作文批改信息反馈
命题角度:选材切合生活,话题时代性强。形式上采用了宏观主题与关系型思辨相结合的方式,符合高考考试的方向。不足是热爱、坚韧、突破三者关系四维空间不大,难有新意!
学生实际:相比期初测试,本次作文材料审题难度小,走题概率不大,但是由于话题本身的问题,更由于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现实不够,缺少问题意识,所以导致批改出现扁平状态,真正的好文章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呈现为一下三种状态:一,热爱+坚韧=突破;二,热爱——坚韧,坚韧——突破;三,热爱坚韧突破三概念并列。
几点建议:
1.重视关系型作文写作的指导,谨防思维的单一化;
2.重视概念解读指导,以防论证中出现像将热爱与理想信念混同,热爱坚韧与突破并列等问题;
3.围绕宏观主题、学生素养,适当帮助学生建立一些素材库,谨防写作中出现的素材荒。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2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