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相脱离的问题分析——兼谈贵州教师“中高考”‖教研分享系列371》中,号主注意到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呈现两张皮现象,并粗浅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在《“把课堂搬上杂志,让论文写进教室”教学主张的创建过程‖教研分享系列372》中,号主叙述了教学主张的创建过程;在《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两张皮问题解决——献给贵州省教育厅的教育管理建议‖教研分享系列373》中,提出了全面践行本主张的教育管理建议;在《“把课堂搬上杂志,让论文写进教室”教学主张的内涵及其意义‖教研分享系列374》中,进一步阐述了本教学主张的内涵与意义。本文继续叙述本主张在实践中的收获与反思。
1.收获
经过12年的实践探索,践行“把课堂搬上杂志,让论文写进教室”教·学·研一体化主张,取得明显效果。
(1)学生素养养成效果显现
践行“教·学·研一体化”理念,落实“把课堂搬上杂志,让论文写进教室”实践,就是坚持教学与教研的一致性,就是要使教学经得起理论审视,就是要使课堂达成全面发展学生素养的课程目标。本教学主张再运用以及推广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上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质疑有论证,表达有条理:课堂真正成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了,上讲台的时间多了。我们指导学生参与物理竞赛,每一届总有学生获得省级奖项。我们还指导了学生在期刊上发表文章1篇,指导教育硕士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
(2)教师专业成长效果显著
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如果简单划分为新教师(入职教师)→教书匠(成熟教师)→教师将(研究型教师)→教育家(思想型或创新型教师),那么广大教师应该致力于达到教师将成长阶段,即研究型教师。一个新教师树立研究型教师成长目标,并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反思,在教学研究中实践,并努力“把课堂搬上杂志,让论文写进教室”,那么一定能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学·研一体化”主张肇始以来,到创建,再到推广过程,我们完成了市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其中1项省级课题获得优秀课题评价,省“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1项;共发表60余篇文章,均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近10篇发表在核心期刊,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刊转载;积极参与优质课比赛、公开课展示,获得省、市奖项10项,其他比赛及教研活动荣誉证书28项;指导青年教师课题研究1项,优质课获奖6次。
2.反思
(1)教学评价存在不确定性
“把课堂搬上杂志”,就是希望教师把自己的优质课整理成论文,然后到期刊上发表,目的就是让课堂教学经得起教学理论的审视,特别是教学伦理的审查,经得起共同体公开地、长期地评判交流。但是,一堂好课整理成文后,不一定就能够获得期刊录用;在当前期刊生态下,更不能确保被期刊免费录用,其中原因很复杂,例如课是好课,但可能没有创新点;好课虽然有创新点,但写作方式可能不符合期刊风格等等。功利性太强,几篇论文投稿均石沉大海,可能对教师教学研究产生沉重打击。本主张形成前,写了几十篇论文,仅有个位数发表,但坚定做学者型教师的初心告诫自己,写论文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促进教学研究、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继而守住了初心。
(2)实际工作存在不确定性
践行“教学即研究”“不研究不教学”原则,但是由于各种工作,特别是非教学工作占用时间太多,时常导致教学前,研究型备课硬是不充分,这就会导致心灵煎熬,“教·学·研一体化”被打破,践行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显得有心而无力。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国务院、教育部有关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任务的政策落到实处。
(3)为发表论文而捏造课堂
从期刊阅读中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发表论文,其论文中的课堂教学案例很是漂亮,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伦理,甚至还有所谓的创新点,然而这样的教学案例却可能不符合当地学校/所教班级学情,他/她的实际课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般地,这就是为了职称、荣誉而发表论文。仅为功利目的发表论文,不仅发表论文数量有限,更遑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提升,如此教师一般不敢上公开课,更不敢临场上公开课。只有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才能改变“职称论文”现象(不!应该废除职称制度!)。
号主认为,职称制度已经到了非废除不可,什么好东西与职称挂钩,都会变质。例如,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本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但是职称硬是扭曲了教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职称是一切罪魁祸首!只有取消职称,才能彻底地“破”,也才能彻底地“立”!》提出了相关呼吁。
特别强调,呼吁废除职称制度的同时,建议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更公开、更公正的教师激励机制,特别是要激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2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