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成语开头?交成语开头!

——兼析蒲松龄不可能是该书作者

山东师范大学徐文军先生的《守朴翁是不是蒲松龄:〈醒梦骈言〉作者初探》一文,认为短篇白话拟话本小说集《醒梦骈言》的作者是蒲松龄,论据是《醒梦骈言》中使用了山东方言,书中“不难发现山东方言土语痕迹,并且不是少量”①。

山东大学邹宗良先生针对徐文观点,发表《〈醒梦骈言〉与吴方言》一文,认为书中未见山东方言的特征词,不能说它是使用山东方言写成的小说,倒是使用了较多的吴方言特征词,它的作者不可能是蒲松龄,而是“一个以吴方言为母语、且在吴方言区生活多年的南方人”②。

邹先生大作还引用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上的拙作两段文字来支持他的论点,这引起我对此书作深入探究的兴趣。

徐、邹两位专家的论文,依据的文本都是《醒梦骈言》(又名《醒世奇言》)排印本,也都未涉及此书另一个重要版本,即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的内容。

本文即以排印本对影印本内容所作的径改为例,对此书中作者使用吴语状况作出分析,兼论该书的作者不可能是蒲松龄,并以此文就教于方家。

径改,是指在整理古籍文本、排印出版时不出校记和说明的直接改动,形式有改正错字、调换、增添词语和改动句式等等。

《醒梦骈言》现有三种版本,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醒梦骈言》,是依据首都图书馆藏稼史轩刊本影印的,它保存了小说的文字原貌。

二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的两种排印本(燕山版书名为《醒世奇言》,中华版书名为《醒梦骈言》),点校底本也是稼史轩刊本。

燕山版和中华版在整理出版时,除了断句标点外,还对文字增删补正,也改正了原书中的一些错误,并对书中自造的各种简写字作了规范。

这也是一种径改,因没有涉及到吴语词,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两种排印本中另有许多处径改,即将原书中作者使用的吴方言词语改成了普通话词语,有的还调整或重造了句子,全书共有十几处。

这类径改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改错了,二是径改后语义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完全改错的,自然是不应该出现的,但词义没有太大改变的径改也是不应该的。

因为不管哪一种径改,其原因显然是不熟悉该文本语言特色或吴语词义造成的,被径改掉的全是点校者认为很难理解的词语,而这些恰恰都是吴语词或吴音字。

jiao成语开头?交成语开头!

《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

又因排印本改动后都未出校记,文本研究者必须要将排印本同影印本对照着看,才能发现其径改之处。现列举分析如下:

(1)弄熟子

林妈妈便与他打了二张薄饼,又替他敲个火来,弄熟了递与他。③(第2回中华版第22页,燕山版第35页)

例1中“弄熟了”,古籍版原文是“弄熟子”,两个排印本都径改成“弄熟了”。

“弄熟了”和“弄熟子”,意思完全相同,但“弄熟了”是官话用法,而“弄熟子”却是道地的吴语词,其中“子”是吴语词的标志性词缀。

“子”有时被写成“仔”或“之”。“子(仔、之)”在《明清吴语词典》中的基本释义是“<助>,表示完成,和‘了’相当”④。

本文例(7)《山歌》、《三笑》引文中的“踢觉子”、“困告子”、“拉上子”、“拿子”等4个“子”的词性、词义同例(1)中的“子”,可参看。

同一语境下的这个“仔”字,《金瓶梅词话》也使用了好多个(书中写作“子”,我有专文论析)。

(2)落肉

这病比前番的病大不同,前番不过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睡在床上,不见他少了半点儿肉。这番却弄得面黄肌瘦,病得一个人小了半个。(第3回,燕山版第62页)

“少……肉”在古籍版中是“落……肉”。“落肉”,是指因生病、体弱等原因使体重减轻,至今仍是吴语中的常用词。

如一个大病初起的人会说:“生仔一场病,落脱仔一身肉”,因吴语词“落”的其中一个义项是“掉、丢掉、失去”,

故有“落肉”这一常用词语。

(3)爷娘

难得此人这般有情,只可惜我爹娘嫌他贫穷,不肯成就这段姻缘。(第3回,中华版第38页)

“爹娘”原文是“爷娘”,燕山版未改动。第7回中另一处“爷娘”,中华版也改为“爹娘”。

《明清吴语词典》:“爷,父亲。引称”;“爷娘,父母”。

(4)浅

(俞有德)号大成,家中也有几万金事业。(第4回,燕山版第72页)

“几万金”,影印本原文是“浅万金”。中华版未改动。

浅,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6个义项,但恰恰没有吴语中的“少、不到、差不多”这一义项。

就是说,同一个“浅”字,因义项不同它也就归到吴语词里去了。例句的“浅万金”,亦即“不满一万金”、“差不多一万金”之意。

在吴语中,装得少一点,可说装来“浅碌碌”、“浅一眼”,另外还有“浅半碗”、“浅半盆”这类用法,这些用法都同例句中的“浅万金”之“浅”。

《上海西南方言词典》有“浅半瓶”词目,同时注明“同类的词语还有‘浅半碗’、‘浅半桶’等”⑤。

燕山版径改成“几万金”后,两者数字相差太大,同作者本意相违,明显改错了。

(5)着末名

(兴儿)脚上那疖也已平愈,便自己去看榜。从第一名看到末名,不见有自己的名字。(第6回,中华版第79页,燕山版第127页) 

在古籍版里,“末名”的原文是“着末名”,中华版和燕山版中全都径改成“末名”。

“着末名”在吴语中就是“最后一名”、亦即“末名”、“最后”的意思,甚至“着末”两个字就可表示最后,如“去得忒晏了,排队只好排拉着末”。

此外,吴语中还有“着末个”、“阿末名”、“阿末脚”等都可表示“最后一名”。

“着”在吴语中还可作副词,表示“最”之意,起强调作用,如“着里向”(最里面)、“着上头”(最上面)、“着东面”(最东面)等,其形式都是“着+名词”,其中“着”的用法同《醒梦骈言》中的这个“着”。

据此,“着末名”也可作“着-末名”理解。不管是“着末-名”还是“着-末名”,两者词意相同,都属吴语中的特有语言形式。

(6)心想

(大男)不住的盘问母亲道:“父亲果系在那里?说与孩儿知道了,孩儿读书也有心思。”(第4回,燕山版第80页)

“读书也有心思”,古籍版的原文是“读书也有心想”。

此处“心想”不是主谓式词组,而是吴语名词,词义同“心思”相同,但“心思”是官话用法,而“心想”则是吴语用法。

“心想”又常被写成“心相”。这在明清吴语文献中有大量记录,《明清吴语词典》中收有“心想”、“心相”的7个例句,文长不引,可参看。

(7)告化子

(月英)左思右想没有妙策,只得央人仍去请那叫化子般的丈夫来商议。(第6回,中华版第83页,燕山版第133页)

书中多次出现“叫化子”即乞丐这个词,在古籍版中,此例句其他文字都一样,只有“叫化子”的原文是“告化子”。

称“叫化子”为“告化子”,其原因,一是在吴语中,乞丐一直被叫做“告化子”(另一叫法是“讨饭胚”,《醒梦骈言》

第6、7回中的“忤逆胚”也属同一类型吴语词),至今仍是。

在明清吴语文献中多有例句,如“告化子逃走猢狲就无戏唱”(《吴下谚联》4卷),“(杂白)吓,介末俉是告化哉。

(小生白)小生并不是告化子。乃是暂时落难的”(《文武香球》第41回),均可参见《明清吴语词典》。

二是,普通话中好多读jiao音的字,在吴语中也都念“告(gao)”,如睏告(即睡觉)、告(教)书、橡告(胶)、告(交)代、告(绞)索、告(缴)费等等。

冯梦龙《山歌》第七卷《鼠》中有“踢觉子”3字,他特地注明“觉音告”。⑥

这表明,至晚在明朝时,这个语境下的“觉”就读“告”音了。也有作者索性将“觉”直接写成“告”字的,如《三笑》中“伏侍先生困(睏)告子,拉上子门,拿子红蜡,然后来到自己房中。”⑦

其中的“困告子”就是“睏(睡)觉了”。  

(8)畅

上心羞惭满面,只是跪在地下不敢开口。直等江氏骂得够了,江母才去扯了他起来。(第8回,燕山版第172页)

“骂得够了”,原文是“骂得畅了”,中华版未改动。

畅,在吴语中常作补语,表示时间久,如“生活做畅做畅”,即活儿做了很久很久(表示活儿的吴语词“生活”,

《醒梦》中也有)。“看畅”,即看了很长时间。晚清包天笑小说《人间地狱》第33回:“今天索性白相一个畅,再转去”。⑧其中“白相畅”的用法同例句。

(9)只做

他还来得未久,我原不该放出婆婆势去。等他明日来时,我只作没有这事便了。(第7回,中华版第90页,燕山版第144~145页)

例句中“只作”,原文是“只做”。

“只做”这类字面平常、不会引起歧义的词语,在不熟悉吴语的学者眼中也都会感到读起来不顺,因而改为“只作”,这也证明写作时的用词习惯,吴地人同非吴地人是明显不一样的。

但在吴地人眼里,这是个人人可以脱口而出的吴语词,也是个至今使用频率极高的吴语词,《上海西南方言词典》收有“只做”词目,词义是“已经看到、听到了,当作没有看到、听到,有故意或为难之意”。⑨

(10)眉花眼笑

(莲娘)重又把来念一遍,果然言言锦绣,字字珠玑,喜得眉开眼笑道:“不想天下原有这般美才!”(第9回,中华版第114页,燕山版第182~183页)

例句中“眉开眼笑”原文是“眉花眼笑”。

按照上海大学钱乃荣先生的观点,“眉花眼笑”这类词,应属“通行于多数地区,也较多通行于南部吴语地区,而在其他方言地区较为少见的方言词”。⑩

(11)首把诗

施孝立哈哈的笑起来道:“却如何做得!道把诗如何要想来求亲!”(第9回,燕山版第184页)

例句中的“道把诗”无法理解,查古籍版原文是“首把诗”,这就通了。

秀才姚寿之想娶施孝立女儿为妻,可他家里穷,拿不出彩礼,自己只会写诗。施女在手绢上画《倦绣图》,让人题诗,以便她择婿时,姚寿之就在媒婆拿来的手绢上题了首诗,托媒婆带去。

施父知道姚是个穷秀才,所以就说了上面的话,意思很清楚,“首把诗”怎么能作为求亲的依据呢?因为他看重的是钱。

“×把”,也是吴语常用形式,多用在量词和位数词百、千、万等后,表示约数(有时实际表示的是“一”的实数),本书有多种形式的“×把”。

邹宗良先生的论文谈到,山东方言中“把”作词缀后,可有“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情况,但唯独没有发现山东方言中存在‘巴(把)’字用作量词后缀的语例。”?这也可证明此书作者不可能是山东籍的。

而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也有“个把”这类说法,但吴语中的形式、数量要多得多,大量的是现代汉语中不会出现的,如“夜把”(一夜)、“只把”(一只)、“碗把”(一碗)等,甚至还有“半把”、“半夜把”的说法。

清末小说《九尾龟》:“今朝勿要住来浪倪搭哉,豪燥点转去,养仔日把再出来吧。”?(今朝不要住在我这里了,快点回去,休息一天两天再出来吧)句中的“日把”就是一天或一两天的意思。 

jiao成语开头?交成语开头!

《<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


(12)高墩

到了青州,珍姑拣块高燥的土,把父母骨殖安葬停当。(第10回,中华版第134页)

“高燥”,不知是何义,古籍版中它是“高灯”。影印的原书版中屡屡出现有自造的简写字,如把“裡”写成“礼”等,这“高灯”其实是“高墩”。

“高墩”是吴语词,词义为地势较高的地方,高起的地方。如整块田是平的,但其中有高起的地方,也可称其“高墩”。

“墩”又可写作“敦”,清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弟十五”:“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

例句是指找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安葬父母的骨殖。

(13)直头

当下众人都赞叹道:“天下难得有这样烈性女子,真个是谢小娥再世了。”(第11回,燕山版第227页)

例句中的“真个”,在古籍版中是“直头”。“直头”是典型的吴语词,说具体点,是一个苏南地区常用词,作副词用,词义为“实在、确实、简直”(《明清吴语词典》第753页)燕山版将它径改成“真个”,从词义角度讲,可能是不错的,但它改掉的恰恰是吴语词的特色。

(14)搿

(宋大中)随着滚滚的波流淌去,却撞着了一株枯树,是上水头冲下来的,便用手抓住,昂起头来沤出了些吃下的水,顺水势漂去。(第11回,中华版第142页、燕山版第227页)

例句中的“便用手抓住”,古籍版原文是“便用手搿住”。

吴语中的“搿”和官话的“抓”字,词义是有明显差别的。

只要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官话中便可称“抓”,突出的是手指动作。

而“搿”的吴语词义是抱住,强调的是手臂动作,甚至把东西放在夹肢窝下,吴语中也可称“搿”,强调的仍是手臂动作。

例句用“搿”字,说明落水者是用双手“抱”住枯树的,也表明作者十分了解“搿”的词义。

从语境看,确比用“抓”准确得多,这也是方言比普通话更高明之处,好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语,尤其是动词,在吴语中几乎都可找到。

况且,在第3回中作者已用过一个“搿”字:“(那些朋友)指使妓女双手搿住了他,嘴里含了那酒,把去过与他饮”,很明显,其词义也是“抱住”,强调的也是手臂动作。

而且,如不是“搿”,妓女的其他动作是无法完成的。

两个例句,虽然描述的事情不同,对象不同,但动作却是相同的。有意思的是,第3回中的“搿”字,两种排印本都没有改动。

“搿”,吴语中的释义是“用手臂围住,勾、抱”,是一个典型的吴语一级动词。

书中的两个例句如果都改成“抱”,意思也对,未尝不可,现在用了个吴地特色鲜明的“搿”字,除了词义更准确外,我们不是更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地域身份吗?

(15)一事两合当

(陈仲文)当下见宋大中言谈温雅,是个旧家子弟,便要留在家里做西席。一来怜他漂泊无依,二来要紧与儿子读书,也是一事两合。当下宋大中推辞道……(第11回,中华版第142页、燕山版第228页)

例15的断句和标点,两种排印本都有误,“一事两合。

当”,正确的标点应为“一事两合当。”由于点校者不熟悉吴语俗语,断句后感到后面读不通,于是在“当”后都加了个“下”字。

其实,“一事两合当”是个典型的吴语俗语,完整的应为“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合当”(“合”读作gè),意思是指做一件事可达到两个目的(既去庙里烧了香,又借此看望了和尚)。

例15是主人陈仲文收留落难的宋大中“做西席”,既使“漂泊无依”的他有居住之所,也可让他教自己的儿子读书识字,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两合当”又可写成“两勾当”。清吴语小说《何典》第2回:“村中那些大男小女,晓得庙已起好,都成群结队的到来烧香白相,正是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

此俗语在我周围五十岁以上的松江府原住民人群中人人都懂,至今常用。

(16)收江(港)

那船行到扬子江头,正要往江北港口,回头望南岸时……(第11回,中华

版第148页、燕山版第236页)

例句古籍版原文是“正要收江比港口回头望南岸时”,两种排印本改动较大,但明显有误。笔者认为应标点为“正要收江比(此)港口,回头望南岸时”,其中的“比”因字形相近而错刻,要改为“此”,其余不必改动。

句意是说行进中的船要从这个港口转弯进去了。排印本出错原因是不了解吴语词“收江”的词义,“收江”意为“进港”,即行进中的船将从河的某一处拐入另一条河,例句也正是这个意思。而“江”、“港”在吴语中同音,都读gàng,故“收港”被写成“收江”,这正好再一次证明作者的地域身份。

“收港”在吴语文献中多有例句:“童威、童猛的船从木渎收港,过了苏州”(《水浒后传》第10回),“忽然一个阵头风转了,艄公连忙落篷,寻港湾泊,费了许多气力,方才收入一条小港”(《人中画·狭路逢》)等,均可参见《明清吴语词典》。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例句4、11、12、15、16五例径改是错的,其他径改词意虽未有大的变动,但反映词语地域身份的特点全被改没了。径改对于普通读者

来说,一般不会影响到阅读和理解,甚至删除一些内容也未尝不可。但这种径改必然会对研究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一部分论据材料由此被遮盖了,其中有的可能是极重要的。

徐文军先生认定此书中的山东方言词语有哪些呢?邹先生论文将其归纳,仅19个而已(其中有的是短语,为叙述方便,本文也统称其为词语),

它们是:替你的力;横不是,竖不是;酸的咸的,香的臭的;物事;鼻涕眼泪的催促;透湿;住点;爹爹;生活;可不;惯家;牲口;打料;亏;个把;活计;没工夫;骨董的一声;瞎七瞎八。 

邹宗良先生的论文在举了很多例句后指出,就是这21个词语也都不符合山东方言词语特征。

其实其中不少词语在吴语中也存在,如“横不是,竖不是”、“个把”、“物事”、“爹爹”等。

退一步说,即使这19个词语全部属山东方言,放在这部十几万字的作品中,实在是微不足道,能起到的论据作用少之又少、弱之又弱。

我们可以这样说,《醒梦骈言》全书使用的语言是白话,是官话,从头到尾全是口语化的表述,通俗易懂。

又因作者生活的地域身份、长期的语言积累,使他三不时在书中熟练地使用吴语,且每篇使用的吴语词都要超过19个。

因本文重点论述排印本的径改,这里仅将此书其他部分的吴语使用情况作归纳和简述(对全书的使用吴语情况,笔者将另撰文论述)。

全书所用吴语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助词等等,还涉及到谚语、俗语以及常用句式,反映的是吴地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吴地语音等,数量之多在明清话本(小说)中也属少见。

以名词来说,书中用了壁脚、柱脚、大镬、生活(活儿、事情)、学生子、脰颈骨等等,如:“丫头不肯说,平身在那柱脚边拾起一把劈柴的奔刀来,做势要杀他。”(第5回)“却见张管师袖回来那些砖头瓦片都是银子,摊在壁脚下。”(第12回)

文中的两例“柱脚”即柱子,因发音关系,“柱”在吴地不念zhù,而念jú,也从不说柱子,而称之为柱脚或柱头。

“壁脚”也不等同于墙壁,而是指柱子之间,将砖头平放或侧放后砌的“单壁”,它是一个吴语特征词,对此,拙文《明清吴语小说难词例解》?中有详细的分析,可参看。再如动词,和普通话相比,吴语动词其分工更细密、职责更明确,词义更精确。

可以这么说,凡现实生活中有一动作,它就有一个相对应的动词。而这些动词,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是没有的。

《醒梦骈言》就有很多这类动词,如掮木梢、勒(割)、反叉、上南、落北、看相等等,如:“去问庙中道士,央他一详,说是上南好,便走出庙门,一径向南而行”(第2回),“为了寻地,今日请了看风水的落北,明日同了看风水的上南,辛苦也费得不少”(第6回)。

这里的“上南”、“落北”,可以指往南走,或往北走,也可虚指;既可分开使用,还可另组成“上南落北”。

三个动词都既可表示实指,也可表示虚指,即只表示来来去去、忙忙碌碌状。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有大量谚语俗语,或者说熟语,都是吴语中的特征语词,如牵头皮(第1、3、5回)、偷工夫(第2回)、板杀数(第4回)、垫刀头(第10回)、骨头轻(第11回)、放野火、讨惹厌(第12回)、勾肩搭背(第3回)、眼目清凉(第6回)、日常细久(第7回)、眉花眼笑(第9回)、狮子大开口(第10回)、日晒夜露(第11回)、一事两合当(第11回)、掇臀放屁(第12回)等等,它们因流传有序至今在吴语中常用。

jiao成语开头?交成语开头!

《上海方言词典》

书中很多特殊句式也值得研究。

如“不要”,现代汉语中因动词“要”前加副词“不”而表示否定,由“不要”组成的语句自然也表示否定。

但在吴语中有一种“不要”的句式,表示的却是测度,预测说话人并不希望发生的情况,亦即会不会、可别是。

《醒梦骈言》在五回中6次用到这类句式,如当张恒若看到逃难的人都被杀死在路边,而他一路上找不到失散的妻子时,心里便在说:“不要妻子也在那个数内”(第2回)。

张维成要把父母葬到某处,梦中有个“金甲神人”告诉那里不能葬,但他不听。结果葬后不到一月,十几岁的儿子突然病死。

张维成夫妻俩想到梦中之事,就猜道:“不要是坟上的缘故。”(第6回)再如强盗抢了王元尚的财产,便报了官,官府“差快役去捉,却那里有捉处”(第12回),例句中的“那里有捉处”意为没有地方去抓,即抓不到。

还有如“觉得面孔有摆处了”(第6回),意为不失面子等等,这类带“处”字的句式,也从来就没有在吴语中消失过。

从此书还可看出,现代吴语在那时已基本奠定基础,书中大量的词语、俗语、句式等,至今还为北部吴语区原住民所常用,两者之间语言面貌、表述内容相同,有明显的血缘关系,且长期来流传有序。

  三

  《醒梦骈言》撰者署为“菊畦子”或“守朴翁”,这是一人还是两人?是不是如有学者所说的蒲松龄?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等等,这些都未有最终答案,需要学者深入去研究,而文本将是最直接的研究主体对象和考证依据。

此书排印本有那么多的径改,至少还有5处错误,如仍依照径改后的排印本作研究文本,也就产生了一个可信度的问题。

两种类型十多处径改,不仅是将书中的吴语特色淡化和稀释了,甚至去除了,更表明研究的主体对象发生了人为的改变,证据链出现了断裂、缺损。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径改,让“现场”发生了人为变动,而有错的径改,更像是现场的“伪造证据”。

不管何种径改,都会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研究和作者的考证,影响到研究者判断的准确和论述的深度,这是肯定的。

笔者在撰写《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①时,曾将《醒梦骈言》作为重点参阅书目及书证摘录对象,原因是书中有数量众多、特征明显的吴语词。

虽然当时我没有来得及去考证《醒梦骈言》作者是谁,但感到他一定是吴地人,或一定是在吴地生活极长时间、极了解吴地习俗、方言的人。

如将被排印本径改掉的吴语词等予以恢复,再加上没有被径改掉的大量吴语词及特殊句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醒梦骈言》作者熟悉官话,更熟悉今属北部吴语区太湖片的苏南方言;作者应是苏南地区人,或者是在苏南地区有长期生活经历的人。

作者的母语是吴语。蒲松龄除了在江苏宝应做过约一年幕僚外,一辈子生活在山东地区,他未曾在吴方言区、尤其是未在北部吴语区生活过,不可能知道、熟悉那么多吴语特征词以及特殊句式等的,他的母语是山东方言,因而他绝不会是《醒梦骈言》的作者。

如定要说到此书同蒲松龄有关系,那就是如阿英、吴晓铃等前辈研究证实的,《醒梦骈言》这部小说“有十二个内容和《聊斋志异》类同”②,按照邹宗良先生观点:“

《醒梦骈言》是依据青柯亭本的《聊斋志异》改编而成的”。③

这就像“三言两拍”等话本小说作者的取材方法一样,《醒梦骈言》的作者从中撷取的也仅是素材而已,而语言完全是两个系统的。

jiao成语开头?交成语开头!

本文作者 褚半农

注释:

①徐文军《守朴翁是不是蒲松龄:〈醒梦骈言〉作者初探》,《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4期。

②邹宗良《〈醒梦骈言〉与吴方言》,《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2期、第3期。

③本文引文分别出自:1、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1版《醒梦骈言》,王秀梅点校。2、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醒世奇言》,海波点校。3、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醒梦骈言》。中华版、燕山版为排印本,古籍版为影印本。

④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⑤褚半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⑥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⑦吴信天《三笑》,岳麓书社,1987年12月第1版。

⑧包天笑《人间地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⑨褚半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⑩钱乃荣《北部吴语的特征词》,见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第101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邹宗良《〈醒梦骈言〉与吴方言》,《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2期。

?张春帆《九尾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803页,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版。

?张南庄《何典》第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褚半农《明清吴语小说难词例解》,《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

参考文献:

石汝杰 宫田一郎 2005 《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李如龙 2001 《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吴晓铃《〈醒世奇言〉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处5月第1版

褚半农《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邹宗良《〈醒梦骈言〉与吴方言》,《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3期。

jiao成语开头?交成语开头!

文章作者单位:上海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文刊于第六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010年11月·温州〕论文,载《吴语研究》第六辑,2011,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46097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