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文化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复制自己,它通过父母传递给下一代。德国社会心理学家Hofstede指出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文化。进入学校以前家庭生活是主要的文化学习场所: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行为会被表扬?什么行为会被批评?如何跟其他人相处?我们在不断被批评和表扬中发展出一套符合文化价值观的行为和期待。 这些都属于主观文化的范畴(如果你需要了解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请参阅我之前的文章)。
我们进入学校以后,家庭的影响降低到50%左右。学校对于我们的影响开始增加。老师的目标是教育出“好学生”。好学生的定义在各个社会中是不同的。老师,一方面鼓励好的行为,一方面惩罚不好的行为。理所当然,这些好的行为都是符合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而那些不好的行为都是违背它的。举个例子,在中国社会中,尊敬师长的行为是被表扬的。学生和老师的处于一种更不平等的关系中。老师拥有更大的权利。这种关系正是中国文化价值观中不平等权利关系的核心。儒家思想认为:只有人们接受这种不平等的权利关系,社会才能和谐。五常中有四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君臣,夫妻,父子,兄弟,朋友。然而在其他社会中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法国社会中,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离开幼儿园时候,会被强迫跟老师说”再见“。如果不说就不让离开。表面上看好像是法国人重视礼貌的教育。本质上它是法国文化中强调模式化行为的一种表现。这种模式化行为是法国社会避免冲突和建立个人独立意志的重要工具。
当我们进入社会工作以后,社会对我们的文化影响逐渐超过家庭。最终我们也将完成文化传承,完全拥有和其他人一致文化价值观。根据我对30多位中法中高层外派经理人访谈结果,我发现这种文化价值观很少会随着在外国生活的时间而改变。
由此可见,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个人在学校中逐渐形成符合所在社会的文化价值观。那么比较不同社会的学校教育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文化差异以及形成文化差的根源。
前段时间我联络了一些朋友,向他们索取孩子的成绩单。希望由此来对比中法教育评价体系的差异。经过几天的等待,我收到了一些反馈。对比之后,我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对比结果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点赞 收藏 关注, 分享好文章给喜欢思考的朋友, 谢谢 小侯爱思考
先说中国的教育评价系统:
案例一:该幼儿园评估了笑朋友音乐,美术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评语中老师表扬了孩子愿意帮助别人的优点。请注意,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表现。在法国的老师评语中从未出现。

案例一
案例二:幼儿园老师评估了孩子的身体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语言和沟通能力,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艺术能力。很遗憾没有看到老师评语。

案例二 (1)

案例二(2)
中国幼儿园的评估方法差异很大,评估的方面也很多,但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评语中充满了关心和鼓励。 整体而言,你能感受到社会对于幼儿的关爱和鼓励。
然当我开始访问中国小学生家长的时候,事情开始变得有趣了。一切温和的充满关爱的评估体系消失了。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这可能就是我们价值观中结果导向的根源吧。当个体数量太多,评价的成本上升时,简单有效的评价体系就成了必然或者唯一的选择。可以想象当班级里有40-50个孩子的时候,班主任无法按照幼儿园一样评估每个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考试成绩也就成为了相对公平的最高效的评价手段。
让我们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结果导向倾向是中国评价体系最鲜明的特点。这也反应了邓小平主席“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好好猫”的实用主义的论述。 第二,由于注重结果必然会轻视过程。学习过程中的理论推导被死记硬背所取代。死记硬背是最有效的解决简单问题方式。所以才有了衡水现象。在决策的过程中,中国人往往倾向于依靠过往经验快速做出决策。 这种决策方式优点是快速高效。缺点是决策者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才能拥有这种能力,而且当决策问题模糊(ambiguious )时中国决策者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第三,非考试的部分被放弃了。 中国人普遍缺乏讨论和沟通的能力。对于“过多”讨论和沟通中国人往往显露出嫌弃和低参与。
接下来我们看看法国小学教育的评估体系
首先我简单说明一下法国学籍的设置:

如上图所示,法国人6岁-7岁开始上小学,小学一共5年。对应上表可见, 一年级 CP,二年级 CE1,三年级 CE2, 四年级CM1,五年级CM2。
案例一是一位CP(一年级)小朋友的成绩单。
成绩有六种得分:A+ 优秀 ,A 达到要求 ,PA 部分达到要求,NA 没有达到要求,Abe 缺席 ,NE 不适用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个小学一年级成绩单是如此的精细。感觉不输给大部分咨询公司的能力分析报告。





这仅仅是不能再普通公立学校的成绩单了。在成绩单的最后甚至给了一个各方面能力表现的蜘蛛网状图。为什么法国公立学校的成绩单能如此细致呢?这里就要讲到法国人对于精细化和设计精密系统的执着。法国人普遍认为只有精密、复杂的系统才能达成最好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这种想法并不算错错。然而复杂的系统也对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要注意不能犯错。每个错误都会被记录在案。以至于影响下一步的发展。例如,当该学生需要报考私立中学的时候,学校会要求学生提供之前的成绩单。这时如果评语又问题或者某个方面较差,就可能再激烈的入学竞争中落选。
从老师的评语中我们看出,法国教育看重的是:工作(学习)的方法或者策略,和自治能力。这里的自治不同于自我管理。自治我理解是明白自己的权利,自己想要什么。在学术上上法国最重视的就是法语学习和数学。
案例二是一位 CM1 四年级小学生的期末成绩单


案例二的成绩单也是精致的。它涵盖了法语,数学,体育,第二外语,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评估成绩。老师的评语中写道,该同学整年学习态度很认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的各项活动中都有进步。
从两个法国案例中可以看出,法国学生压力也很大。每个科目都会被考核并记录。在这里“一白并不能遮百丑”。 法国教育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评估系统来选拔人才。唯有有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人才才能有资格走上 Prepa (类似于中国的高考的考试)这条路。 只有通过prepa 进入Grand Ecole 和 polytechnique 的优秀学生才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大公司。而且一旦进入大企业,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升职快速通道。这些学生已经被打上了聪明人的标签。所以当他们无法晋升时候,他们会找HR投诉。理由是:为什么我没有晋升?请帮我办法。在这种社会中,“考上Grand Ecole 的过程” 变得很重要,而结果被认为是水到渠成,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让我们回到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来。从中法小学的成绩单的差异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的教育推崇-结果导向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在工作中,中国人更注重结果。过程的中的短暂失败并不能能决定最终结果。例如:在中国职场中更加关注项目产出;销售的结果,而对于销售的过程和手段,不是那么看重。与之相对的是,失败对于中国人往往会带来相对在西方社会中更严重的后果。在之前的访谈中,我也发现这种结果导向行为趋势,并不会随着在国外的生活时间更久和改变。
与之相对,法国教育更关注学生的自治能力。它是实现个人主义的独立人生价值的核心和基础。在个人主义法国社会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自治的能力都被尊重和推崇。法国Paul Sartre(1905-80)学者这样描述咖啡厅的服务生:“他们端盘子的方式和穿梭在桌台之间的方式好像优秀的舞者,这种舞蹈的形式是被服务生这个角色所定义的“。这种根植于特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包括态度)构成了法国人的”自治“基础。别忘了法国是高度个人主义社会。在这种高度自由并且自治个人主义社会中,法国社会逐渐演化出了各种精致的系统(system)来维持社会的平稳运行。它也是法国社会达到共同目的的唯一手段。此外,法语是法国人区分”我们“和”他们“的重要工具。复杂和充满例外的法语也是一个精致的系统工具。即使是法国人也需要多年的学习才能完全掌握。数学是逻辑是证明聪明的最重要的方法。只有通过数学考试,证明了你的聪明才智,你才能有了进入法国精英阶层的入场券。
总之,了解各个国家的教育是理解当地文化价值观的有效的方法。作为父母,特别是在国外生活的父母,无比要认真考虑本地文化的价值观以及它对下一代心理的影响。扬长避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谢谢大家的阅读,别忘了 点赞 关注 收藏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1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