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作文500字!三年级上册作文200字?

李经杭同学的写作感想:

姜维姜伯约,是我在读《三国演义》中最喜爱的一个角色。他智勇双全,忠心耿耿。而最后的死更是给这个人物以悲壮的色彩。而他真正美的是那最纯真的理想和那最美好的愿望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生,至死不渝。“身死成都日,汉将有馀哀。”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莹老师点评:

经杭同学选择的这个素材是令我惊喜的,真没想到初一的学生能驾驭这样的历史素材。这必定是经杭同学平时注重阅读积累的结果!读本文,也能明显感觉经杭的语言表达受书本的影响,语言表达更精炼、更有历史韵味了。不过,要注意的是,老师删除掉的地方,你想想为什么?与本文的中心是否契合呢?


你出征的样子真美(717班李经杭)

七年级语文作文500字!三年级上册作文200字?

一千八百年前左右,随着黄巾起义与废史立牧拉开了汉末三国的序幕。这是一个昏暗的年代,汉室衰微,群雄割据,战火纷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上层阶级的人在明哲保身,而平民百姓却只能随着乱世的战火,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但这之中,也有一群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与人民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而其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人物——姜维。

罗贯中称赞姜维为“天水夸英骏,凉州产异才。”说他“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归。”将自己一生奉献给国家,有人说他加速了蜀汉灭亡,一个甚至没见过的王朝。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说他不自量力……可我想如果姜维再有一次机会他也会去选择九伐中原而不会是偏安一隅。当他自尽的那一刻他心底应该还想着大汉,想着后主,想着他那日日夜夜都盼望着的美好。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个日子。姜维如往常眺望长安的方向。夕阳划过他的帽缨,阳光昏昏沉沉的,脸上多了几分沧凉。可姜维约已不是那个勇冠三军的少年了。丞相走了,他也终于成为了大将军,怀惴着心中的理想与丞相的遗志,他快马加鞭,在秋风中驰骋,他又开始北伐了。行军至定军山脚下,山仍旧高耸,土地依旧坦荡。遥想十几年前,黄忠阵斩夏侯渊,好不威风。可如今已物是人非。来的不再是老将军,而是姜伯约。

一轮圆月挂在天边,北斗星依遥相呼应。多少将士战死沙场,多少明星照彻昏夜。树叶枯了,乌鸦啼叫,征人思乡却不归,理想与信念支持着他们的前行。

北伐很顺利,长安战近在眼前。血腥的味道不足以让他们恐惧了。曙光破晓,阳光又照到了姜伯约的脸上。白发满头,长须飘飘。是啊,他已经老了。可那对眸子仍旧明亮,在黑夜中也能看见满眼的希望。那双黑色的眼睛有着他所期盼的美好,那是无比坚定的眼神。即使朝中奸臣当道,即使北伐再难,即使反对他的声音再强烈,也无妨他前行的步伐。纵使困顿难行,亦当砥砺奋进!他愿意去北伐,哪怕仅有万分之一的成功率。也许他真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也许他真能成为那个匡扶汉室的人。

望着长安城的方向,他笃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他的脸上终于又浮现出笑容。他幻想自己手中的利剑能变为锦绣,盔甲也能变为官服。朝堂上后主总揽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汉室幽而复明。可一纸诏书打破了他的幻想。后主听信谗言,令姜维回国屯田,放弃北伐。眼眶中满是愤恨与不甘。泪水荡漾,沉默良久,才下令班师回朝。回去的路上,尸体的血腥味直冲鼻腔,乌鸦叫的更欢了,老树上也没剩几片叶子。

不久后,邓艾奇袭,后主竟一点反抗也没有就降了魏。姜维在剑阁与钟会对峙。听闻后主已降,他惊慌失措,可又很快镇定下来。他与钟会联合,除掉邓艾,密谋起兵反抗。姜维本想救出后主,当反叛成功后除掉钟会,再复蜀汉。可事情败露,钟会被乱箭射死。而姜维含泪自尽,“我计不成,乃天命也。”评:整段删除。)

很难想象真的有人能为一个从未见过的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至死不渝,为汉朝奉献了一生。一次次出征的失利未能击碎他的理想。最后失败可依旧伟大。他的(改:姜维,你)一次次出征时的样子,真的很美!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美,壮烈的美。

#中考#

原创不易,请给作者点个赞吧!

全学科群,学习网课资料添加 微信:a350684171  备注:学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46097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z22.com/10172.html